内蒙古赤峰:文旅创新模式 赋能乡村振兴-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3 09/25 17:54:52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内蒙古赤峰:文旅创新模式 赋能乡村振兴

字体:

  乡村是推进文旅融合的主阵地,文旅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强抓手。

  近年来,赤峰市创新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6种模式”,持续放大文旅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描绘“美丽赤峰·美好乡村”新画卷,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截至8月末,赤峰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495.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6.4亿元。

  目前,赤峰市有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3个,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内蒙古自治区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43家。

 虹吸辐射 推动景区带动模式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以旅游消费助推乡村产业优化发展,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赤峰市将加强乡村建设与旅游深度融合作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境的关键,依托成熟景区的巨大旅游虹吸效应和辐射作用,推广重点景区带村、景村融合发展做法。强化“景区景点+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提高农民在乡村文旅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 同时,旅游业带动周边乡村借助地域优势融入文旅产业,让更多人吃上了“旅游饭”,赚上了“旅游钱”。

  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石林景区、乌兰布统景区和大青山景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带动周边乡形成了三个以旅游为主产业的旅游村,旅游接待户有近300户。 翁牛特旗玉龙沙湖重新建设运营以来,带动周边100多户牧民发展农家乐、牧家乐和沙漠旅游项目。宁城道须沟和紫蒙湖景区,带动黑里河流域100多户农民从事农家乐、森林旅游和土特产品销售,年均为农民增收2000万元以上。

 花式节会 塑造节会引流模式

  赤峰市利用节坚持以节为媒引流带动优势、适时推出”花式“的节庆活动,助力形成文明乡风。

  赤峰文旅 以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冰雪为主题的全季全域特色节会活动,组织开展翁牛特旗文冠花节、喀喇沁旗番茄节、王爷府烤肉节、宁城苹果节等活动,同时加入徒步、骑行、登山、微型马拉松等多项文旅业态,持续搅热乡村旅游。

  创新谋划的玉龙沙湖“沙漠英雄营”、美林谷冰雪嘉年华、达里湖冬捕文化、红山文化、阿旗游牧文化成为5大特色文旅IP,积极打造乌兰布统音乐节等二级IP,先后组织翁牛特旗沙漠汽车越野挑战赛、“相约美林谷 畅享森呼吸”自驾露营那达慕、2023年阿鲁科尔沁旗游牧文化节、第16届红山文化旅游节等多项品牌IP活动。

  持续办好达里湖冬捕旅游季、红山湖冬捕节、紫蒙湖冬捕节、喀喇沁美林谷冰雪嘉年华等系列冰雪旅游活动,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2022至2023年雪季接待游客22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58亿元。

  积极举办大光顶子国潮音乐嘉年华、乌兰布统音乐节2场大型音乐节,累计接待游客观众39万余人,期间周边农(牧)家乐和特色民宿全部订满,旅游购物和休闲娱乐场所生意火爆,杠杆效应明显,拉动综合经济收入2.6亿元,直接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同时,积极开展送戏、送演出进乡村活动600余场,观众50余万人次,号召各村积极举办“村晚”。 2020年喀喇沁旗西桥镇雷营子村参加全国“乡村春晚”启动仪式以来,旅游人数已超17万人次,年人均收入从过去不到2000元提升到现在的20000多元,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繁荣和乡村产业振兴。

  特色文化牵头引领 培育融合发展模式

  仅将乡村视为旅游目的地很难彰显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全部精神内涵,保护和传承特色文化应是乡村文旅融合的一大核心理念。若想进一步挖掘乡村多元潜力,就需要高度重视对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形成乡村文旅融合产业的别样天地。按照“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发展理念,赤峰市差异化打造“画家村”、“非遗村”、“摄影村”、“民俗村”等1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家乡村文化礼堂,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培树乡村振兴样板。克旗小红山子嘎查“画家村”已累计举办美术培训班11期,售出绘画作品67件,颁发乌兰布统画家村工作室牌匾2处,带动农牧民收入20万余元。同时,各地还积极结合实际,将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集聚发展,构建多点开花的乡村旅游格局,喀喇沁旗雷营子村为历史文化休闲古村落,马鞍山村为红酒文化小镇,三家村为王府烤肉美食村,美林村为冰雪小镇;宁城县打虎石村为水岸民居特色民居村;红山区二道井子村为老赤峰休闲体验街区。

  通过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精准定位,差异打造,因地制宜培育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亲子互动体验等乡村旅游精品,策划小型牧场、豆腐坊、笤帚苗加工等特色体验项目,评定采摘园10个,不断拉长产业延伸链条,持续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目前,喀喇沁旗融合发展示范区、松山区银河湾示范带、阿鲁科尔沁旗纯净草原·游牧圣地等一批文化发展示范区(带)先后落地实施,带动周边1.2万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有效辐射周边农家乐、民宿、休闲山庄等相关服务行业实现大幅增收,促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从田间小农户到餐桌大市场的价值裂变。

  非遗文化 创新非遗转化模式

  乡村是非遗文化生长的沃土,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对乡村传统技艺、仪式、习俗等进行主题化活动呈现,增强乡村文旅融合样态的可见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建设赤峰博物院非遗体验中心,通过多彩刺绣、匠心技艺等9个展区对全市非遗成果进行交互沉浸式展示。启动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非遗记录工程和老字号保护传承工程,强化传承培训力度。在春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期间,组织“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线上展播、非遗年货节、非遗夜市、云游非遗等多项活动,线上线下覆盖人群达50万余人次,销售额达25万余元。举办巴林石雕、赤峰对夹制作技艺等多项非遗赛事,其中巴林石雕销售额达到120万元。协调赤峰学院、设计机构帮助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和制作水平,加快非遗产品成果转化,让一大批非遗从束之高阁的珍藏品变成人民群众身边的消费品。

  目前赤峰市已有巴林右旗刺绣和克什克腾旗锤打麻油制作技艺坊2家自治区级非遗就业工坊,全市共有121项非遗项目形成商品产业,宁城老窖、笤帚苗、瓜子张等均有广阔销售市场,甚至远销海外。非遗项目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每年带动就业逐年提高,巴林右旗非遗就业工坊去年增加带动就业人数600余人。同时将非遗传习基地和传统民俗场所纳入旅游线路,引导游客体验非遗制作、参与非遗表演,笤帚苗制品、巴林石雕等非遗商品已成为当地代表性的伴手礼,通过搭乘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非遗的“软实力”正在变为增收的“生产力”。

  红色文化 锻造红色引领模式

  赤峰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挖掘利用,鼓励各地大力发展“红色+”引领模式。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依托“红色+绿色”,让生态文旅深度融合擦亮乡村生态宜居亮丽底色,巩固提升乡村生态扶贫成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在马鞍山投资2.03亿元建设文化旅游研学教育基地,包括红色、生态、民俗、研学等29个展馆和1条沉浸式文旅街区,致力成为赤峰市区及周边地区市民红色教育、休闲度假与健身娱乐的首选之地。“喀喇沁旗红色体验游”成功入选“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生态绿+村民富”成为马鞍山村的靓丽底色。截止8月底,马鞍山村年均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接待旅游团体3800余批次,辐射带动周边农家乐餐饮20余家,带动100多名群众就业增收。

  此外,赤峰市大力打造“红色+文化”“红色+乡村”,以柴胡栏子烈士陵园、陈子实纪念馆、高桥烈士陵园和冀察热辽分局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强化立体沉浸式表达,实现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打造复合型旅游基地,提推出红色历史体验之旅”4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忠诚》《刘胡兰》《路北游击队》《高昂的头颅》等红色文艺精品的创作和提升打磨,鼓励乌兰牧骑、各类演绎机构到景区开展红色演艺活动,以克什克腾旗独有的百岔铁蹄马为载体创作的红色文旅融合演艺项目《英雄铁蹄马》在桦木沟景区常态化演出,今年以来,累计带动300余名农牧民就业,实现收入300万左右,实现了从红色资源优势向红色发展动能的转化。

 研学教育 深耕乡村研学模式

  赤峰市结合“乡村振兴”主题,探索重文化、重体验、重趣味的“研学+”发展模式,盘活农事劳动、民俗技艺、自然风光等资源,让乡村变成研学大课堂,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游中学,充实了学生的脑袋,富裕了村民的钱包,激发了文旅消费的新活力。

  喀喇沁旗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雷营子、马鞍山红色研学、玉龙川农事研学、古山村自然科学研学等6大研学基地,开发农事体验、森林体验、科学观察、野外生存、户外运动等多种研学产品,深得京津冀地区中小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其中雷营子研学教育基地荣获了“赤峰市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荣誉称号。元宝山区以宝山文化为依托,以研学实践为主题,由北到南串联起一条乡村研学游路线,其中投资3200多万元打造灵山蕴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有航模、厨艺、豆腐坊、沙雕、茶艺、自然科学、天文观测、无线电测向等17个教室,总面积为1520平方米,也已获评“赤峰市中小学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润农业景区以国际种苗特色小镇建设为目标,打造集科普、互动、体验、科技、文化、趣味、休闲、民俗、餐饮于一体的高新科技现代农业科普展示研学基地。目前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已组织研学活动400余次,接待各类学生群体3万余人次,综合收入突破450万元,源源不断的研学学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实现了“学生满意、村级盈利、群众受益”的目标。

  下一步,赤峰市积极培育乡村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大文章,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源源不断的文旅力量。(武小杨)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