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让农牧民喝上“放心水”-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2/01 09:04:44
来源:新华网

鄂尔多斯市:让农牧民喝上“放心水”

字体:

  “自来水通到家,再也不用到十几公里外挑水吃了。”初冬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楚鲁拜嘎查天空湛蓝,牧民都布兴打开水龙头,接水饮羊。室内,灶台上的锅水雾蒸腾,妻子烧水切菜,准备一家人的午餐。

  看着水缸里清澈的自来水,都布兴的思绪飘回一年前。那时,村里不时看到三三两两的村民开着水罐车去拉水,都布兴说,吃水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拉,来回一趟需要两三个小时,他家已经拉了30多年的水。

  鄂托克旗棋盘井镇楚鲁拜嘎查牧民都布兴家新接通的自来水。(张迎春 摄)

  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的基础支撑,担负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也承载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民生期待。

  近年来,鄂尔多斯水利局认真落实“水惠民生”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保障工程,让全市数十万农牧民吃上了“幸福水、优质水、放心水”。

  着力破除牧区“远距离”拉水困境

  鄂尔多斯市西部梁峁部分地区存在牧民长期远距离拉水问题,最远拉水距离约40公里,取水水源多为大口井、季节性缺水严重。

  为了彻底解决农牧民远距离拉水问题,鄂尔多斯市水利局本着“建一处、成一处”的工作思路,2023年实施了鄂托克旗牧区供水保障工程,共新建机电井34眼、水窖80座,在浅层地下水较好的地方布置了2处截伏流、7处管道延伸工程。

  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彻底解决了265户885人牧区远距离拉水问题。

  “以大并小、能联尽联”实现镇域水网联通

  “我们这里过去每年到了夏季就吃水困难,有时吃不上还要到周边村子拉水,旧管网改造后,吃水不再难了。”达拉特旗王爱召镇杨家营子村村民郭水清说。

  王爱召镇供水保障工程施工现场负责人安朋介绍,旧的供水管网已经运行20多年,老化和损坏较为严重,原有的水源井也存在水质隐患。为保障当地群众用水安全,彻底解决部分村社未接通自来水问题,鄂尔多斯市2023年实施了王爱召镇供水保障工程,配套建设井房3座,新建自控系统供水水厂1座,信息化平台1处,铺设输配水管网149公里及附属设施,全镇实现了镇村水网互连互通,保障了3240户、9750人的饮水安全。

  智慧水务建设是王爱召镇供水保障工程的一大亮点,王爱召镇自来水厂通过升级改造,新建了智慧水务信息化平台,不仅能查看水质、水量、供水范围等基本情况,还能实时监测、远程控制供水设备的运行情况,设备故障、管道破损等问题也能及时处理。

  

  达拉特旗王爱召镇智慧水务平台。(袁娇摄 摄)

  “从水源井、加压泵房到入村入户的管道,都是通过智能化水表进行管理,以前每个村社都配备有管水员,平台建成后只需要1—2个人就能实时监测,随时管理,极大地节约了成本。”王爱召镇自来水厂负责人高刚介绍。

  王爱召镇供水保障工程是鄂尔多斯市全面提升农村牧区供水保障水平的一个缩影。2023年,鄂尔多斯市新建水厂3座,配套自动化系统3套,新建水源井61眼、管理房10座、水塔水窖164座、消毒设备9套、铺设管道440公里,整合农村牧区供水保障工程12处,惠及农牧民8.9万人。

  统一高标准实施农村牧区供水保障工程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农村牧区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水平,完善农村牧区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保障工程安全、稳定、长效运行,鄂尔多斯市水利局印发了《全市农村牧区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方案》等文件,对农村牧区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标识标牌、水源井及蓄水池保护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

  2023年,鄂尔多斯市水利局按照“设施良好、管理规范、供水达标、水价合理、运行可靠”的标准,共实施农村牧区供水保障标准化精品工程12处,在标准化精品工程的引领下,全市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保障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村牧区供水标准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实现安全、稳定、长效运行。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累计建成农村牧区供水工程2338处,供水人口76.5万人。 (倪政、耿威、张迎春)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