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22日电(李倩)3月23日第64个世界气象日前夕,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黎明接受新华网专访,围绕“如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内蒙古气象现代化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和解读。
新华网: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赵黎明:3月23日是第64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新闻公报,正式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气候变暖使大气、海洋、冰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快速的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多,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愈加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要求我们应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也要积极采取“自救”措施。
新华网:近年来,内蒙古的气候呈现什么变化趋势,对我们带来哪些挑战?
赵黎明:内蒙古作为全国天气系统上游,大部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根据统计,1961-2023年,内蒙古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36℃,高温日数明显增加。降水量呈波动变化趋势,但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干旱、局部洪涝、冰雹、暴雪等气象灾害多发、频发,气象灾害的多发性、突发性、极端性日益突出,对内蒙古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等带来严峻挑战。这需要我们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
新华网: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内蒙古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如何?
赵黎明: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气象部门有效应对了暴雨、暴雪、干旱等气象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衍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内蒙古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维持在1%以下。
新华网:当前内蒙古气象现代化水平发展如何?
赵黎明:近年来,内蒙古气象部门充分运用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初步建成了全时空、立体化的灾害监测体系,无缝隙、精细化的预报预警体系,广覆盖、专业化的气象服务体系,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4.5%,强对流预警提前量达53.4分钟,预警覆盖率提升至98.9%,重点地区客观预报精细化水平达到百米级、分钟级。
新华网:内蒙古气象部门将如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赵黎明: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持续优化综合立体观测站网,充分利用卫星、雷达等现代技术手段,着力提高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大力发展数字智能、无缝隙全覆盖的精准预报业务,强化多尺度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成为全社会应对气象灾害的“消息树”;建设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系统,制定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标准,落实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提高预警信息发布及时性和精准度,及时吹响气象防灾减灾“集结号”。
二是坚持高效协同,不断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责任部门在组织部署、应急指挥、抢险救援、信息传播、舆情应对等工作中的联动、协同;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压实分行业、分层级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气象灾害防御的主动性、积极性,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是坚持法治保障,持续完善满足需求的气象法规体系。积极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修订,适时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执行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分类制定气象灾害脆弱区敏感区高风险区预报预警规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重大工程建设可行性论证规范以及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标准,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标准的实施监督和反馈。加强部门间规划统筹和共建共享,健全重要气象设施布局统筹规划和建设机制,将相关部门的气象观测设施和观测资料纳入气象设施总体布局,强化行业气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趋利避害,扎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系统和大数据应用平台,打造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干旱、冰雹等重大灾害及重大应急保障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机制,提升快速应急保障能力。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齐抓共管的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体制,加快作业点标准化改造,依法加强站点、装备、人员、弹药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定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联合检查和应急演练,有效提升安全作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