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沙”而生的思政课-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5 07:52:01
来源:新华网

因“沙”而生的思政课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25日电(李倩 任君 吕京)还没进入盛夏,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气温直逼30℃。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的毛乌素沙地热浪袭人,在毛乌素沙地玉珍生态园内,一棵棵一米多高的沙地柏树正茁壮生长,如同亲手种植它们的学生一样。一个月前,47名中学生在这里上了重要的一课。

  什么是“三北”工程?什么是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攻坚战?4月初,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第一中学429班的47名学生走进毛乌素沙地寻找答案。

  在思政课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来到毛乌素沙地玉珍生态园,参与到“‘行走的思政课’——弘扬‘三北精神’共筑绿色乌审”活动中。在这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殷玉珍成为学生们的思政课实践导师。

  殷玉珍为乌审旗第一中学学生讲解栽种沙地柏树知识。新华网发

  殷玉珍现场示范并指导学生们栽种沙地柏树。4月初的乌审旗仍有寒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学生们劳动的热情。两个多小时悄然划过,从不知如何下手,到能正确地完成整个栽种流程,学生们在20余亩沙地上留下治沙的时间印记。

  “昔日的毛乌素变为现在的‘绿乌素’,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用一锹锹沙土、一捆捆树苗、一滴滴汗珠建设起来的。”在这场意义非凡的思政课上,殷玉珍和学生们说道。

  “教育要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思政教育更是如此。大道理讲十遍,不如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次。为什么要防沙治沙?坐在教室里想到的答案是空洞的。只有双脚踏在茫茫沙地上、嘴里吃过风刮来的沙,才能体会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这一转变的历史意义。”乌审旗第一中学副校长高志兵感慨。

  学生娃娃治沙,在鄂尔多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2019年,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就探索开设了“红领巾”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得到了康巴什区政府大力支持,近千亩沙地被划拨作为实践基地。学校每年春季带领四到六年级学生在实践基地埋设沙柳沙障、纱网沙障等,秋季则带着二、三年级的学生采集沙生植物种子。学生们把采集来的沙生植物带到实验室进行药水处理、脱水、密封,做成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等多样态标本,放在校内课程馆的“红领巾”治理荒漠展示区,供大家日常参观学习。

  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学生在实践基地埋种沙柳苗。新华网发

  5年来,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共组织30期“红领巾”治理荒漠综合实践活动、6期实验室课程,近4000人次参与,埋设了沙柳沙障近220亩、纱网沙障160亩,种植沙生植物近40亩,成活沙柳沙障和沙生植物88亩,固沙面积达到480余亩。

  今年4月,康巴什区教育体育局启动了“红领巾”治理荒漠生态教育行动,全区35所学校认领“红领巾”治理荒漠任务,根据校园周边环境、全区荒漠面积,多方联动、统筹规划,所有中小学生以希望田播种、愿望树栽种、亲子林养护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红领巾”治理荒漠生态教育行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中。

  孩子们挥动手中的铁锹和铲子,将“三北精神”的种子埋进沙土里,悉心浇灌着,期待生根发芽。

  康巴什区第四小学学生参加“红领巾”治理荒漠生态教育行动。新华网发

  今年年初,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厚植北疆绿 暖城‘红领巾’在行动”教育实践活动。各学校闻令而动,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生态文明建设”行,利用鄂尔多斯市环保教育基地(康巴什区)、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等实践教育基地和课程资源,借鉴康巴什区思政课建设典型案例——“红领巾”治理荒漠行动,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作用,带领学生投身于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的实践中。

  “近几年,我们致力于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大思政’格局,2023年推出了‘行走的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认识到个人的小幸福与国家的大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人生信念。”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燕介绍,“‘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是我们设计‘行走的思政课’的关键词。”

  鄂尔多斯境内有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主阵地。“红领巾”治沙思政课因沙而生,如今由一所学校延伸到了全市中小学。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鄂尔多斯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研修基地、鄂尔多斯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基地等,深入开展‘红领巾’治沙思政课教研,充分纳入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有机结合校内多种学科,反复打磨形成一系列精品思政课,构建思政引领的‘红领巾’治沙融合课程体系,让这门因沙而生的思政课成为‘暖城’思政品牌。”张燕说。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