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美好生活》以杂技之语传递建设和美乡村的中国力量-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19 17:05:14
来源:内蒙古日报

《我们的美好生活》以杂技之语传递建设和美乡村的中国力量

字体:

  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剧照。

  即将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研究生南迪,为了完善毕业论文和设计作品,回到家乡向身为刺绣传承人的母亲请教,但母女二人因观念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

  南迪的高中同学新呼是嘎查党支部书记。在那达慕大会上,生机勃勃的草原新气象、新生活,使南迪深受感染。新呼和南迪,两个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的年轻人带领父老乡亲在这片热土上建起了刺绣加工厂,使嘎查成为以刺绣产业为龙头的网红村、旅游村。

  小乡村与大世界的联系紧密了,南迪和新呼也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萌生了爱意。

  草原深处,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杂技、魔术、舞蹈、戏剧汇于一台,车技、转碟、绸吊、踢碗、柔术惊险刺激,舞台声光电效果热闹非凡。9月3日,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出品、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出演的原创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亮相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并荣获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

  这是中国首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杂技剧。作为中国首部探索杂技剧未来发展新路径的剧目,该剧也是首部围绕现实题材、展现美好生活主题的杂技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内蒙古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牧业产业链,培育发展新业态,让农牧民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内蒙古艺术剧院主动聚焦我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题,精心编排创作了这部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杂技剧,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愿景带到了全国杂技舞台上。

  无论是精品节目五人飞碗,还是男儿三艺,剧中所有的杂技节目,都成为了内蒙古杂技的符号。凭借剧院的资源和平台,内蒙古杂技在此次展演中产生的影响力前所未有。

  “元素欢乐时尚,色彩明快艳丽,情节诙谐幽默。”“创作紧扣时代命题,人物设计合理考究,传统之美不输现代之美。”“思想精深、内容精湛,为杂技剧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9月5日,《我们的美好生活》“一剧一评”专家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这部来自内蒙古、带有北疆文化印记的剧目,得到了业界专家、艺术家的广泛好评。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对该部杂技剧的进一步打磨与提升大有裨益。

  据了解,该剧先后入选了内蒙古自治区“两个打造”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首演重点剧目、“大戏看北京”优秀剧目展演、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

  从马背杂技,到全国杂技舞台,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一直秉持并践行乌兰牧骑精神,坚持“一专多能”的全能杂技人才培养,未来将继续在剧节目的创作排演中贯彻“走进现实生活,深入人民群众”的理念,用精品舞台艺术作品反映内蒙古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真实景象。

  创作紧扣时代命题

  尹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再次观看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我看到本剧进行了很多有益的修改提升。

  一是创作紧扣时代命题。乡村振兴只是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创作的一个切口,我们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去剖析该剧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其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二是党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本剧紧扣这两个部分,在故事情节设置方面进行了艺术性的呈现。

  在第二幕中,母女在对话间产生了矛盾冲突和观念上的分歧,这段台词设置得非常好,直接点题将问题展现出来,母亲表示:“什么是当代?什么是创新?我不懂,我觉得这些都是浮云。”这就点明,物质文明要进步,精神文明也要进步,这段对话也体现了草原人“有话直说”的耿直性格。

  剧中男主人公新呼的人物设定也紧扣创作核心,他的社会身份是村党支部书记,村支书带领全村人民走向致富之路,实际上也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缩影。

  由此可见,我们在题材的定义上要从乡村振兴转向更为宏大的角度,本剧的核心应该是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故事。

  二是人物设计合理考究。本剧的第二个优点是不同于常见的杂技剧,在人物设计方面非常考究、合理。主要人物的设计中有几个特点,一是人物既有剧情身份也有杂技身份。女主人公南迪出场时展现了自己两个杂技技术:魔术和软功。软功是属于南迪自己的技巧,表现出该人物身上有柔有刚,回到家乡后对于未来的计划,她最初是犹豫的,后来坚定地选择留在家乡,这是她刚柔并济的人物性格缩影。另一个技巧是魔术,在刺绣方面,她全部由魔术来展示,她的魔术技巧则是继承自她的母亲。男主人公新呼,从人物上场时可以推断他的技巧是偏车技一类。新呼的车技从最初不熟练到后期骑车带着南迪去其他村进行调研,带领全村人民致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车技明显提升。二是人物杂技表演设置合理化。几个主要人物的杂技表演都是正常性的杂技表演,不以超常性杂技技术作为主攻项目,而剧中超常性杂技动作则是由动物(天鹅、羊)以及花盘、高车飞碗等群体式的气氛渲染完成的。在过去的杂技剧中,主要人物用不正常的人类行为去表演人类的正常行为,看上去不太合理,而该剧在这方面进行了规避,在人物剧情和杂技表演方面进行了界定:主要人物和群体性人物的杂技技巧分别怎么演绎,这为未来杂技叙事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

  很特别的中国式表达

  李驰 中国杂技团团长

  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在人物和剧情上,一幕一幕按照电视剧以及导演的创作思路呈现在大众面前,我认为是一种很特别的中国式表达。

  在目前的杂技剧创作中,要根据每个团的实际情况、创作安排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考量,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就是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整合各方面、协调全局,抓住当下这个时机做出的最好表达,也是他们取得的最大成果。

  在选题方面,这部杂技剧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是极其符合政策导向的,展示了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自身的一些优势。在舞台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题材有别于红色主题、神话主题,该类剧目在创作中需要靠近、反映现实生活,创作难点显而易见。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在舞台艺术的创作中去思考和呈现当代人的故事、当代人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我认为这部剧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在人物刻画的手法中,导演在整部剧中呈现的是夸张、浪漫的。从人物上场的动作、走路的姿势,完全能看出来内蒙古地域环境和人物性格十分吻合。在主要人物的选择上,每个人的性格刻画上,浪漫情绪鲜明,非常符合剧目轻喜剧的风格特色。

  在戏剧表演上,本剧是唯一一台台词贯穿全剧的杂技剧。在以往的杂技剧中,一般是靠旁白、主题歌、诵读或导读的形式去表达剧情,而这部剧完全凭借演员台词去表达剧情。从演出的现场情况看,台词是很复杂的,但是演员表现得非常自然、流畅,对人物角色、情绪的把握非常精准。

  在整体调度上,服装、舞美、音乐上的节奏紧凑,真正做到了把杂技和剧情融合在一起。

  此外,本剧在技术技巧和道具的运用上也非常合理,作为艺术创作者,无论是道具的使用,还是一个杂技节目的出现,都要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人物角色做出高车飞碗、顶盘等杂技动作的理由要充分和合理,该剧上半场中在这方面处理得当,把杂技技巧藏在戏剧的情绪当中,绝对是高级手法。

  最后,剧团凭借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实现了特殊时期的目标,剧目本身也会为剧团带来反哺,不管是未来队伍的扩张、演出成熟度,到最后市场上的认可,一定会有很好的反应,希望团方能不断调整和提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张红 中国杂技团原团长

  内蒙古艺术剧院出品的这部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有清晰的故事线条,有饱满的人物设定,有浓郁的内容风格,有恰当的杂技表达。

  这部剧特别具有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乡村振兴的招才引智。第二,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技艺,特别是传统蒙古族刺绣。第三,创造美好生活中的人间真爱。三个方面也是贯穿整部剧的一个核心思想。这三个方面用杂技的形式表达得非常清晰,使这部剧让人欣赏到艺术之美的同时,还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息——弘扬正能量,所以这部戏才能被观众认可。

  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在这部剧中的创作中,也凸显了这三点。

  第一,招才引智,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请著名导演何燕敏作为总导演,就是招才引智的体现。舞台上特别能彰显导演的功力,需要导演对舞台整体的把控,包括对于每一个细节的刻画,这部剧中尽显何燕敏导演的功力。台上演员的肢体形态表达一次比一次好,这也是团队不断打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演员素养得以提升,剧目效果也随之提升。另外,在剧中除了日常的杂技表演以外,创排了表现羊群的群体杂技表演,特别新颖,表现出了动物的灵动、可爱,这些都具有独创性,给这部戏增色很多。

  第二,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本剧讲的是蒙古族刺绣,实际上杂技也是传统的技艺,也需要传承保护。在这部剧中明显地看到,剧团在尽力保护杂技。塔纳团长最初也是高车飞碗的演员,高车飞碗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杂技技艺,经过了多年的传承发展,如今已经走到第七代、第八代。还有剧中展现的射箭、套马杆,所有这些都是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特有的,这三个节目能比较完整地搬上舞台,观众感到特别震撼。希望剧团继续秉持这种精神,一定要把这些传统的节目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光大。

  第三,追求美好生活中的人间大爱。在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的走廊里,摆满了中国各个杂技前辈、老师的照片,从团长到演员都对杂技界前辈十分尊重,在北京演出时,杂技团邀请老师们到场观演、点评、虚心请教,这种爱体现在团长身上,更体现在整个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中,这是对老师的恩情回报。

  团长从艺术角度出发,从团里演员的艺术生涯出发,在内蒙古艺术剧院的带领和支持下,让众多演员在这个剧中得以成长,这就是对人才的爱,对杂技人才的保护。

  剧目中展示出来人间真爱,舞台上才能呈现人间大爱,这一点同样能够打动观众。

  初见这部剧的题目时,我认为有点平,但是看完两遍以后,才明白其中含义,这部剧应该说平中见高远、见深厚,“美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很恰当,能够把人们内心的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

  选题立意角度好

  孙力力 中国杂技团原副团长

  中国杂技团和内蒙古杂技团渊源颇深,两团在上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友谊,中国杂技团将最好的演员输送到内蒙古,推动了内蒙古杂技团的成立。因此,我对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的这部剧颇为关注。

  第一,该作品选题立意角度好,以乡村振兴的角度展开,讲述了内蒙古现在的美好生活。

  第二,导演对剧目把控好,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匠心,何燕敏导演跨界指导杂技剧,将二十几个杂技节目编排成剧,打磨杂技演员的舞台表现力,让舞蹈特别贴合杂技,每一幕的杂技节目和剧情结合得十分合理。

  第三,音乐表现力强,这部剧用内蒙古的特色烘托了杂技气氛,尤其是在高车飞碗这一段,背景音乐配合演员动作,把剧情和舞台氛围推向高潮,显示了剧团声势浩大。pagebreak

  技和戏的结合有创意

  徐秋 《杂技与魔术》主编

  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是一部创新作品,这个题材在杂技界从未有过,讲述了内蒙古的乡村振兴故事。

  这部剧以轻喜剧的形式表现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美好。从养羊、剃羊毛、织毛线,到额吉(母亲)的刺绣,这一系列都是非常美的,呈现出典型的传统之美。

  剧情中设置了矛盾冲突,最终全村人一起选择了多样的经营方式,共同奋斗,让服装设计和刺绣工艺走向现代化、时尚化。

  这部剧的视野很宽广,不仅讲述了两个当代青年为了美好生活的奋斗故事,还同时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的美,草原的动植物、河流草甸、花儿、天鹅,一切草原的美都集中在这部剧中。

  在本剧中有一个精彩之处,女主角南迪和母亲产生矛盾之后的表演。南迪用了连环进行表演,非常自然,吊环取自母亲的绣片,她想做不同的设计,就把绣片摘掉了,用几个空环进行连接、分开,表现了她在设计上的想法还没有完全完成的心境。舞台变化,又有一个大的吊环“扩大了”冲突,更像是一种内心愧疚的放大,体现了现实对她的束缚,她自身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内心的苦恼、苦闷用杂技呈现出来,这样技和戏的结合十分有创意。

  彰显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高伟 《杂技与魔术》原主编

  首先,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最可贵之处是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当下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生活,而且它与乡村振兴相交融,展现了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内蒙古艺术剧院和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在这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其次,它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采用的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轻喜剧的表演风格,使传统杂技与现实生活紧密契合,不仅拓展了杂技,而且提升了杂技,这是值得夸赞的。

  再次,这部剧很多技巧都和当地习俗民风息息相关,比如射箭、套马杆、高车飞碗等等,都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这印证了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句话: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最后,这部剧在剧情理解上没有障碍,观众可以轻易掌握剧情发展脉络,这也给创作杂技剧提供了一个思路,表现的剧情不要太复杂,也不能够太复杂,要讲明白故事。

  (专家文章均由内蒙古艺术剧院王小作根据录音整理)

  原标题:《我们的美好生活》 中国首部乡村振兴题材杂技剧荣获全国优秀剧目 以杂技之语传递建设和美乡村的中国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