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的绿色答案-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29 18:00:00
来源:新华网

我见青山多妩媚——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的绿色答案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9日电(李倩)敕勒川,阴山下。当千年民歌的韵律再次回荡在祖国北疆呼和浩特,大青山正以崭新的姿态诠释着“青城”的深意。

  大青山属阴山山脉中段,这座曾因采矿、放牧“受伤”的山脉,历经10余年生态修复,如今绿意盎然,成为呼和浩特的“绿肺”“后花园”。依托生态底色,文旅融合的浪潮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青山绿水间得到印证。

  夏日时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部的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木葱茏,景色优美。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大青山的生态涅槃,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2012年,呼和浩特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以“不让黄沙越阴山”的决心,修复这片生态屏障。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大青山区域林地面积达41.64万亩、草地面积达18.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96%。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内蒙古青少年生态园、哈拉沁生态公园、吉沙公园、万亩生态育苗基地、百草园、雅马图森林公园等10余处生态公园都是大青山从“黑”到“绿”的生动实践。

  敕勒川草原的重生堪称典范。这片曾是砂石遍布的荒滩,经近自然修复技术重建植被群落,如今成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夏季平均湿度为67%,马鞭草、山丹花在草原上竞相绽放,野兔、狐狸等野生动物重现踪迹。

  作为大青山前坡重要组成部分,新城区段全力优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修复退化草原1.5万亩,改造国土生态绿带4.1万亩,累计义务植树125万余株,建成敕勒川草原、雅玛图森林公园、哈拉沁生态公园等生态保护绿化工程项目,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实现生态绿化。

  完成生态建设面积约118平方公里,栽植树木1290万株(丛),种草10389亩,10多年来,呼和浩特以保护恢复和营建大环境生态为己任,在大青山南麓构建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实现绿色生态福利全民共享。

  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的敕勒川草原。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2020年,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再现敕勒川生态草原怡人景色的敕勒川生态谷沿线生态提升工程启动,这个接续“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最新生态建设工程让大青山更绿、更美,将北疆生态屏障筑得更牢、更稳。

  在哈拉沁生态公园,曾经的采砂坑变身“沙坑景观”,市民在此骑行、露营;在雅玛图森林公园,落日余晖中,摄影爱好者架起三脚架,记录生态之美。生态治理的目标是让群众成为“绿水青山”的受益者,在呼和浩特已经达到。

  呼和浩特围绕大青山敕勒川,以前坡生态绿带为轴线,推进生态样本存储空间、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项目建设,持续丰富区域科普教育、商贸会展、精致露营等文旅业态,助推“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产业转型为群众打开增收之门。

  2024年,大青山沿线文旅产业实现多链融合发展,直接带动就业超万人,敕勒川草原不再只是观光地,相继举办冰雪嘉年华、半程马拉松、超级越野赛,成为文体活动舞台。

  2025年,呼和浩特将稳步开放圣水梁旅游区、淖尔梁高山草原风景区等16处大青山休闲观光点,持续提升章盖营、水磨村、莫尼山、乌素图东西村等特色小镇品质。

  大青山“变形记”是呼和浩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缩影。从荒滩到绿洲,从矿区到景区,用10年光阴证明,生态修复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里子工程”。当市民在敕勒川草原定格笑颜,在恼包村品味烟火,麋鹿在山林间自由奔跑……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生态突围,也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完)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