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奔腾踏九霄 纵横天地飞捷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01 08:22:18
来源:内蒙古日报

龙马奔腾踏九霄 纵横天地飞捷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字体: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2025年4月的最后一天,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这座驼铃与火箭共鸣的航天母港,再次用苍天般的怀抱托举起属于整个民族的星河浪漫。

  北京时间2025年4月30日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83天的星辰远征,183夜的寰宇求索,3位航天员携着宇宙的荣光重回故土。这一刻,天地共证:这是属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荣耀时刻。

  天地列阵盼君归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东风航天城,迎接航天英雄回家的非凡旅程便开始了。

  4月30日8时10分,媒体记者车队在东风航天城指定地点集结,编组、列队,准备出发。9时许,随着地面车队领队一声“出发”指令下达,浩浩荡荡的媒体车队从东风航天城出发,开始向东风着陆场行进。

  神舟飞船的回家之路,情牵着神州大地。而这一次,尤其特殊。

  因东风着陆场大风天气,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推迟一天返回,并将首次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东区。

  东风着陆场分为东、西两区,总面积达1.3万多平方公里。西区为硬戈壁地形,地势平坦开阔,更利于地面车辆快速通行,是搜救行动的主要通道区域,此前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八号飞船都选在西区着陆。而东区以软戈壁为主,地形条件相对复杂,会对直升机降落和地面车辆通行构成一定挑战。

  面对新情况新考验,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密切协同、天地联动,迅速制定应对举措,确保任务圆满成功。

  作为多次参与载人飞船搜救回收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额济纳旗军地联合搜救队于30日9时30分举行了临战动员誓师大会。誓师大会结束后,包括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的应急连、无人机、越野车、摩托车等分队在内的各搜救分队携带专业搜救装备, 按照预定方案迅速奔赴任务区域,全面展开着陆场外围警戒安保和返回舱及散落物的搜索工作。

  额济纳旗人武部部长、军地搜救指挥组指挥长何涛向记者介绍,面对首次降落额济纳东风着陆场东区的新情况,额济纳旗党政军民全力投入到保障工作中,从回收准备时的周密勘察、设备调试,到安全保障的严密布防;从电力、通讯的稳定供应,到气象监测的精准预报,全方位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何涛说,额济纳旗军地力量共1000余人参加此次飞船返回器搜救回收任务,这是一支由公安、民兵、退役军人、农牧民群众组成的搜救队伍。“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好此次保障任务。”何涛说。

  此刻,一场搜救大战已然打响。空中搜救分队、地面搜救分队,纷纷向预设待命点机动。天地列阵,待英雄返航!

  “第一次落点预报……”“第二次落点预报……”“第三次落点预报……”来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调度的口令,一次次传到广袤的东风着陆场,牵动着回收现场每个人的心跳。

  就在我们在待命点翘首以盼的时候,突然人群中有人欢呼起来:“看见了看见了,已经开大伞了!”在场的媒体记者纷纷端起“长枪短炮”,现场响起了一阵阵快门的“咔嚓”声。

  13时08分,飞船返回舱按照预定计划成功着陆在东风着陆场。

  “龙马乘组”,欢迎回家!

  苍穹筑梦载誉还

  13时30分许,记者一行赶到返回舱着陆区域。只见返回舱呈侧卧姿态,两侧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和额济纳东风着陆场场旗,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鲜艳耀眼。

  14时02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至此,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之旅圆满结束。蔡旭哲重返“天宫”的圆梦征程完美收官,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两名“90后”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的首飞之旅圆满完成。

  “在太空中,我们无数次凝视着美丽的蓝色星球,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好。”第一个出舱的指令长蔡旭哲曾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时隔22个月,再次以乘组指令长的身份参与神舟十九号任务。两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蔡旭哲创下太空出舱次数新纪录。“空间站舱壁外面的那抹鲜艳的中国红,是太空中最亮的色彩。”蔡旭哲说。

  “此刻的心情非常自豪、幸福!也充满了期待。为祖国出征太空,我是幸福的;脚踏实地的感觉,也是幸福的。”随后出舱的宋令东激动地向人们挥手致意。

  作为首批飞向太空的“90后”航天员,宋令东觉得自己很幸运。他曾说,要跑好“飞天”接力棒,展示好“90后”形象,将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这一刻,他做到了。

  王浩泽第三个出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浩泽充满信心地说:“在空间站里,每当我望向星空,我都深深坚信,我们中国航天人一定会越走越远,我们必将迈向更加深远的太空。”

  作为我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从研究火箭到随火箭奔赴苍穹,王浩泽代表无数科技工作者圆梦太空,也激励着更多怀揣科学梦想的人们不断奋进深空。

  在东风着陆场现场,记者见到了王浩泽的同窗——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许波。许波说,他是王浩泽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作为同窗,他被王浩泽激励着,也在从事着空间科学方面的研究。此次,代表东南大学前来迎接王浩泽回家,他非常激动。

  当日下午,距离东风着陆场2400多公里外,东南大学阶梯教室内,三百余名师生屏息凝望直播屏幕。当看到返回舱着陆的那一瞬间,现场欢呼声与掌声响彻校园。“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骄傲!看到她安全着陆,我这颗心就放下了!”王浩泽的班主任郑晓红老师哽咽着说。

  在轨驻留183天,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共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和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的世界纪录。在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方面,他们共参与实施了88个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此刻,他们载誉而归,向祖国和人民复命。“欢迎你们回家!”“祝贺英雄凯旋!”现场的人们向3名航天员送出最诚挚的问候。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神舟十九号的凯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2029年左右下一代北斗系统开始发射组网卫星、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一份争分夺秒的时间表,映照中国航天事业砥砺前行的脚步。

  中国航天,永远值得期待!(记者 康丽娜 高慧 孟和朝鲁)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