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刻度师”用毫米级标准为轨道“修身塑形”-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5 05/09 20:00:36
来源:新朔铁路

钢轨上的“刻度师”用毫米级标准为轨道“修身塑形”

字体:

  “叮铃铃,叮铃铃……”

  5月1日凌晨5时30分,内蒙古鄂尔多斯暖水东站区还笼罩在淡青色的晨雾中,新朔铁路巴准线四道柳工务工区宿舍里的闹钟准时响起。副工长蒋锦山粗糙的手掌熟练地拍向床头柜,金属外壳的闹钟在床头柜面上发出闷响,他利落地翻身下床,开始一天的工作。

  蒋锦山办公室里组织职工召开班前会,进行人员分工,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安全风险,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当日作业重点,他的声音沉稳有力,职工们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

  作业人员召开班前会。(崔有 摄)

  同一时间在运转室内,驻站防护员王华已提前到达,开始登记,他的手指在表格上快速移动,仔细核对每一项信息。窗外的铁轨在晨曦中泛着冷光,远处煤列的汽笛声隐约可闻,这是鄂尔多斯高原每天清晨的苏醒信号——千万吨煤炭正通过这些钢铁脉络运往全国各地,支撑着城市灯火、工厂运转。

  “施工命令已下达,开始作业!”蒋锦山对着对讲机说。

  7时,“橙黄色马甲”涌动如潮,职工们携带好工机具沿着铁轨稳步前行,开启巡检。

   作业人员紧固接头螺栓。(崔有 摄)

  原本笔直平顺的钢轨由于列车长期通行会变得坑洼不平。工务人员日常巡检发现安全隐患需要通过垫板顺坡、捣固稳路等方法,用毫米级标准一点点、一处处地为轨道“修身塑形”。

  “老段,检查一下上行线K39+6#铁接头状态。”蒋锦山说。

  闻言,班长段瑞手持道尺,单膝跪在铁轨旁,手指紧扣钢轨,西北风裹挟着沙尘掠过他黝黑的脸庞,却撼不动那双紧锁在钢轨上的眼睛。

  “这儿高低差7.5毫米,超过6毫米限值,必须捣固处理。”段瑞说。

  蒋锦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密密麻麻记录着线路设备“病历”的笔记本。每次巡检,蒋锦山都会对照记录,一处一处仔细“复诊”,确保问题彻底解决。

  “以接头为中心,向两侧各延伸5根轨枕,重点捣固中间3根。小宝、张旭,把内燃捣固机抬过来,先试下镐头压力。”说话的工夫,班长段瑞已经划好捣固撬。

   作业人员确认捣固作业范围。(崔有 摄)

  突突突……突突突……“机器怎么拉不着?”青工张旭急得额头冒汗,手忙脚乱地摆弄着机器。

  内燃捣固镐的操作看似简单,但技术要求却非常高。设备的启动、操控、捣固力度的掌握、作业节奏的调整,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对于刚入路的张旭来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设备,有些手足无措。

  “启动一定不能着急,这是一个巧劲儿。”蒋锦山快步上前,耐心地为张旭讲解作业原理和操作要领。随后,他亲自上阵,带头开始操作设备。

  机器轰鸣中,两根镐头扎进石砟,振捣声震得人耳膜发颤,不远处的段瑞则猫着腰观察轨面变化,突然挥手道:“停!蒋工测下现在高低差。”

  蒋锦山举着道尺立刻测量道:“还差2.1毫米,再捣一分钟!”

   作业人员进行接头捣固作业。(崔有 摄)

  “数值正好,可以回填石砟了。”第二轮振捣后,段瑞用弦线绳复测完问道。

  “先靠捣固恢复道床弹性,若后期沉降反复再考虑垫垫板。记住,捣固要‘宁超勿欠’,但不能超过标准值0.5毫米,否则会影响行车安全。”蒋锦山严肃地说。

  11时30分,太阳已经悄然来到天空高处,今天的工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职工们的脸庞汗水、灰尘交织,工作服满是污渍。

  作业人员进行道砟回填。(崔有 摄)

  “以前总觉得工务就是‘苦大力’,有力气就行,现在才知道原来干活还有这么多门道。”张旭擦了一把额头的汗珠笑道。

  12时30分,今天作业任务顺利结束,整治后的接头处轨面平顺如镜,新填的石砟在阳光中泛着湿润的光泽,职工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收拾工具的时候,蒋锦山叮嘱道:“老段,明早第一趟车过后再来回检,重点看接头沉降量,后续巡道要加密观测。”

  “安全是底线,质量是生命线。”蒋锦山目光坚定:“我们必须确保所有维修任务实现‘零事故、零隐患’。”

  这群“钢轨刻度师”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劳动之美。他们知道,当千里之外的万家灯火照亮夜空时,那温暖明亮的光芒里,有来自鄂尔多斯高原上这一毫米一毫米累积起来的安全承诺。(崔有)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