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11日电 当江南的烟雨遇见塞北的辽阔,当莫干山的竹海回荡起草原的长调,一场跨越千里的文旅对话在浙江德清徐徐展开。5月9日-11日,在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的聚光灯下,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正镶白旗、乌审旗、察哈尔右翼后旗、鄂托克旗等地,向江南山水递出一封深情的“北疆请柬”。从火山草原到星空秘境,从历史长河到红色印记,内蒙古用多元的文旅叙事,向世界发出深情邀约。
乌兰察布:科技赋能,四季皆景的草原避暑之都
乌兰察布辉腾锡勒草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这句简洁的推介语,道出乌兰察布与首都的地理方位。作为“中国草原避暑之都”,这里年均气温仅4.3℃,夏季18.8℃的清凉,让燥热的南方游客心驰神往。乌兰哈达火山群的苍茫、辉腾锡勒草原的繁花、林胡古塞的幽静,构成一幅天然画卷。
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贾翮振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科技赋能文旅品牌发展论坛上说,科技是文旅发展的新引擎,乌兰察布通过智慧平台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游客可一键预订火山民宿、在线漫游黄花草原,甚至定制星空露营体验。2024年,乌兰察布接待游客超2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66亿元,印证了“四季旅游”品牌的强劲吸引力。
通辽:西辽河复流,书写生态与文明的共生诗篇
赤麻鸭在通辽市奈曼旗孟家段国家湿地公园觅食。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从西辽河的涓涓细流到莫干山的层峦叠翠,通辽以一条河流的复兴,讲述生态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西辽河复流工程不仅是生态修复的里程碑,更成为通辽文旅的“活水名片”。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串联起草原、沙漠与湿地,被誉为“中国之路”十大自驾线路之一。
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周国刚在推介中表示,通辽要以研学旅游为切入点,将西辽河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体验。2024年,通辽游客接待量突破212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新兴客源市场持续扩大。从自驾营地到非遗展演,通辽正以多元业态,让北疆风情“破圈”生长。
呼伦贝尔:四季轮转,天地共舞的极致浪漫
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雪后雾凇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多想去一趟呼伦贝尔!”这句在莫干山会场频频响起的感叹,道出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无尽向往。8万平方公里的草原、13万平方公里的森林、3000余条河湖,构成呼伦贝尔的“草之魂”“林之韵”“水之灵”。
一条横跨10个旗市区的文物主题游径,串联起嘎仙洞的古老传说与数字交互场景;四季民俗活动——春日牧歌、盛夏那达慕、金秋丰收、寒冬冰雪,让文化在自然中鲜活流淌。2024年,呼伦贝尔用3万平方公里湿地和马背民族的热情,为游客留下“与天地共鸣”的旅行记忆。
巴彦淖尔:“渡·阴山”自驾,丈量历史与自然的史诗
“渡·阴山”自驾车队。新华网 发
“每一处转弯都能遇见历史,每一次驻足都是与自然的对话。”巴彦淖尔市打造的“渡·阴山”全域自驾品牌,以阴山岩画、秦汉长城、鸡鹿塞为地标,将地理奇观与人文遗迹浓缩为“地理史诗剧场”。
2024年,“渡·阴山”入选全国十大自驾线路,五一期间吸引游客127.68万人次,G6、G7高速车辆流量激增445%。通过跨界联动与精准营销,这条线路从专业越野赛道跃升为大众旅游爆款。沿线主题营地、热气球体验等新业态,更推动巴彦淖尔从“过境地”向“目的地”华丽转身。
正镶白旗:星空草原,触摸银河的北疆秘境
夜晚拍摄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明安图观测站基地射电频谱日像仪天线(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莫干山的夜色中,正镶白旗用“星空草原”点亮了人们对宇宙的想象。依托中国科学院明安图观测基地的“草原天眼”,这里发展出观星研学、航天体验、民俗文化等18项沉浸式项目。
“星空不仅是资源,更是文旅创新的载体。”正镶白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阿娜尔表示,当地正以“全国星空草原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打造“观星研学+文化体验+生态度假”的全产业链。2024年,15项文旅体验项目、8项航天类体验项目,让游客在银河下感受科技与自然的交响。
乌审旗:绿色奇迹,红色基因的北疆答卷
乌审旗积极创建萨拉乌苏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出画舫、快艇、摩托艇、沙漠冲浪、滑草等多种水上、沙地活动项目,打造集游、娱、购、学、研于一体的一体化运营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新华网发
从毛乌素沙地的“生命禁区”到森林覆盖率32.92%的绿洲,乌审旗的生态治理堪称全球样本。在莫干山会场,乌审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建勋以“六韵华章”为主题,将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河套人化石等历史瑰宝,转化为研学体验与文创产品。
红色文旅同样熠熠生辉。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推出20余种特色课程,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成为“亮丽北疆·红色教育培训研学旅游线路”的核心节点。生态与文明的“双遗产”叙事,让乌审旗的文旅产业迸发出时代活力。
察哈尔右翼后旗:火山草原,奏响自然双重奏
游客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草原上的火山前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晨曦与星空,天鹅湖畔的飞鸟与牧草,构成察哈尔右翼后旗的“火山草原交响曲”。这里年均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火山研学、星空露营等新业态带动2000余名农牧民就业。
2024年,当地旅游收入达34.7亿元,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70%。察哈尔右翼后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珺的诚挚邀约,让莫干山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山唤醒朝霞,银河触手可及”的奇幻之境。
鄂托克旗:草原敦煌,远古与现代的时空对话
牧民在鄂托克旗那达慕大会上骑马入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可爱鄂托克,神奇大草原。”鄂托克旗以阿尔寨石窟、恐龙足迹、桌子山岩画等资源,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厚重底蕴。非遗代表性项目鄂尔多斯婚礼、“乃日”歌舞,让游客沉浸于草原的浪漫与豪迈。
作为蒙宁陕甘经济区的文旅枢纽,鄂托克旗正以“旅游+”模式,将生态保护区、沙漠景观与黄河湿地串联成线,打造“沿黄经济带”上的文化明珠。
从莫干山的竹影到内蒙古的辽阔,这场跨越千里的文旅邂逅,不仅是资源的展示,更是理念的交融。科技赋能、生态修复、文化激活、产业升级——内蒙古以多元路径,将“北疆风景线”转化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正如呼伦贝尔邀约中所言:“天边的遥远不过是空间的丈量,而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从来都在抬脚启程的瞬间。”2025年的这个夏天,内蒙古正以歌为媒,邀请全球游客踏上这片土地,让“多想去”的向往,化作“我来了”的共鸣。(李倩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