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以工代赈”模式促进沙区绿富同兴-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13 14:54:07
来源:内蒙古日报

乌审旗:“以工代赈”模式促进沙区绿富同兴

字体:

  5月8日,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毛乌素沙地歼灭战“三北工程”项目区内,64岁的刘大飞娴熟地铺设沙障、固定沙障。

  “过去种地养羊,辛苦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钱,现在防沙造林,既能帮家乡锁住黄沙,每天还有260元的收入。”刘大飞擦掉眼角的沙粒,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乌审召牧民,刘大飞随着年纪渐长,已不适合外出务工。去年年初,布日都嘎查毛乌素沙地歼灭战绿化示范项目区开工,该旗政府推出了“以工代赈”政策,鼓励当地农牧民就地务工。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就此打开挣钱新途径。

  “铺设沙障不难,还管吃住,离家近。”刘大飞说,更让他感到踏实的是工资随时可以结算,从不拖欠。“去年我干了8个月,挣了7万多,抵得上家中几十亩地的全年收成。”刘大飞笑着说。

  该项目负责人袁广英也是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人。从2023年开始,袁广英所在的乌审旗乌那根布日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承包当地的防沙治沙工程,组织当地农牧民,租赁拖拉机、切割机等机械,投入防沙治沙工程。2024年,该合作社承包防沙治沙工程3000余亩,通过“以工代赈”雇用农牧民、租赁机械等方式,发放资金260余万元。目前,该合作社共有40多人,机械14台。“今年,共承包了2600多亩防沙治沙工程,到目前为止,已铺设沙障1100余亩,就等着下雨补种乔木。”袁广英说。

  布日都嘎查地域面积广阔,沙地面积占近六成,每户每年的造林任务并不是个小数目。合作社进行统一种植和管理,有效破解农牧民缺少人力、资金和技术的难题,既避免合作社农机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实现造林面积增长,也带动了农牧民收入增长。

  布日都嘎查牧民张玉忠也是“以工代赈”政策的受益者。去年,该项目区开工以来,他就在这里工作。参照本地用工标准,张玉忠每天租赁机械收入、劳务报酬共有1400-1500元。他不仅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还参与了家乡生态绿化建设。

  “我原先出外打过零工,收入不稳定。来到这里工作,再也不用到处找活干,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就业,还不耽误搞养殖,工资一个月到手近万元,心里特别满意。”张玉忠说。

  自从毛乌素沙地歼灭战打响以来,该旗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政策,鼓励农牧区合作社、农牧民在自家承包的沙地上直接参与防沙治沙项目,创新构建“合作社+农牧户”“嘎查(村)集体+农牧户”等多方位、多渠道治理模式,鼓励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生态修复,通过投工投劳、机械租赁、种苗销售等方式,为农牧民开辟多元增收渠道,取得生态改善、经济增益、社会和谐的多重成效。

  此外,乌审旗逐步完善“以工代赈”机制,在防沙治沙工程、绿色矿山建设、民生项目建设等领域,充分释放“以工代赈”政策红利,最大限度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支持嘎查村以集体资产入股,鼓励农牧民直接参与等方式,创新构建了“党支部+村投公司+农牧户”的多层利益联结,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2024年,该旗将田块整治、沟渠开挖等技术难度较低的工程以劳务分包形式交由村集体和合作社施工,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人数达186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573万元。

  自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实施以来,乌审旗通过林草管护“以工代赈”雇用农牧民工2080人,发放资金5050.56万元,每年人均增收2.54万元。2024年,全旗共有20余家合作社参与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参与完成工程建设面积20余万亩,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达投资的约10%以上。

  “以工代赈”政策的深入推进,不仅改善了乌审旗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强劲动能。尤为关键的是,当地群众实现了从“被动种植”到“主动参与”的思想跃进,这种源自内心的自觉转变,如同一股强劲的动力源泉,正驱动着这片土地在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绽放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布音额尼尔乐)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