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22年中组部启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医疗、教育、科技领域人才不远千里从首都北京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紧盯帮扶旗县医疗、教育、农业产业发展等劣势及短板,制定方案、组建团队,落实帮扶举措,真正做到找准发力点、扶到关键处、帮到心坎上。
四子王旗成立以旗委书记为组长的帮扶工作专班,下设综合协调组和教育、科技、医疗3个专项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精准摸排一线需求,充分发挥帮扶专家优势特长,分领域分类别高标准制定帮扶清单,明确帮扶内容、完成时限、目标要求等,确保帮到关键处,扶在急需时。
教育“双向奔赴”赋能高质量发展
教育帮扶团队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以建机制、育骨干、强保障为重点,在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基础上,指导开设特色专业、特色课程,注重加强艺体生培养。通过创建名师(创业)工作室、结师徒对子,开展校本教研、远程教学、进京跟岗学习等方式培养种子教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原任北京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副校长朱思克是中组部选派的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成员之一。2022年初夏,他来到四子王旗,担任旗第一中学的校长。
作为帮扶校长,朱思克针对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教师队伍老化、教学基础设施落后三大问题,从战略定位、专业发展、课堂改革、治理创新等多方面探索县域高中发展新模式。
他创新培优模式,融合京蒙教育资源,组建“6+3英才班”,即融合6位北京教学骨干和3位本地优秀教师,让四子王旗的优秀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京师”教育。
此外,朱思克实施了“一对一”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开展“精准课堂活动”,提升每一堂课的质量,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打造“目中有人”“卷上有分”“有效高效”课堂。
老师在课上指导学生(央广网记者 刘一晨 摄)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教学质量、教师能力、学生素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四子王旗一中高考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学校升本率大幅提升,文科升学率2022年到2024年整整翻了一番。2024年学校高考成绩最高分在近十年首次突破600分,艺体生被本科院校录取人数不断攀升,职高升本实现了近5年来零突破。
2023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教育部专家组和北京市教委先后四次来四子王旗调研“组团式”帮扶工作,帮扶团队的工作受到充分的肯定。
两年多的时间里,教育帮扶不仅“填平”了帮扶地“县中”办学的塌陷,而且走出了困境,获得了帮扶地“县中”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先机,并且在“塌陷地”上慢慢地开始了“筑山”——探索“县中”发展、振兴乡村教育的“拔尖人才培养”新思路。
医疗帮扶让老百姓有了坚实“医靠”
四子王旗充分发挥帮扶团队“桥梁纽带”作用,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三年来,人民群众对医疗水平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2022年,北京市怀柔区卫健委选派怀柔医院的刘霞带领医疗队来到四子王旗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初抵四子王旗时,刘霞发现当地医疗资源严重匮乏、慢性病防治体系近乎空白,群众就医十分不便。
“将更多更优秀的医疗资源、人才队伍带到四子王旗、留在四子王旗。”刘霞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近三年来,刘霞团队积极协助四子王旗人民医院建设五大中心和重点科室,现已建成健康管理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建成急诊科、疾控科、慢性病门诊、老年医学科等10个科室,与宣武医院联盟建立认知障碍前期筛查门诊(痴呆门诊)。引进新技术29项,新项目8项。医疗帮扶开展以来,四子王旗人民医院开展院内会诊296次,远程会诊328次及疑难病例讨论110例,指导完成手术400余台。
指导患者就诊(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四子王旗人民医院以“组团式”帮扶的契机,派出业务骨干56名、管理人员3名赴怀柔医院、自治区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同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4人,有效提升了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互联网信息系统,每周五接受北京怀柔医院的远程培训学习和远程会诊。通过“派出去,请进来”双向培养机制。截至目前,培养“师带徒”20人、“团队带团队”23个,累计培训52次,培训医务人员2700人,会诊123次,答疑解惑160次。
科技帮扶让农牧民富了“脑袋”鼓了“口袋”
“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近年来,四子王旗以科技帮扶特派团为契机,结合主导产业实际需求,充分激发科技特派团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自2022年来到四子王旗,科技特派团聚焦马铃薯、肉羊、绒毛用羊等8大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科技服务需求,重点从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方面集中发力。
近三年来,帮扶成果累累。
国家科技特派团肉羊/绒毛羊产业组成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胚胎工程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侯健在四子王旗赛诺种业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
赛诺种业实验室的胚胎罐(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他主持的“羊胚胎基因组选择技术”项目,联合四所科研院校突破关键技术;在企业的重点实验室里,派驻研究生将论文课题转化为2万只优质种羊;推动建成中国首个肉羊三元杂交体系,使国产羊肉生产效率比肩国际先进水平。据了解,全球98%的肉羊体外胚种都来自于这里。
马铃薯产业组专家助力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由教育部、农业部和中国科协共建的“四子王旗马铃薯科技小院”,该小院重点结合国家科技特派团的工作,开展乡村振兴、技术应用示范等工作。
2022年,科技特派团成功助力这两家企业成功揭榜自治区种业创新联合体项目,四子王旗也成为全自治区唯一2家企业上榜的旗县,极大地提升了四子王旗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中加公司培育出2个全区淀粉含量最高的马铃薯品种,成功创成自治区马铃薯现代产业园。“杜蒙羊”新品种通过国家认定,成为全国最具有推广价值的肉羊品种之一。
8个产业组采取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带动参与等方式,累计驻点服务覆盖9个乡镇苏木、27个行政村,下乡帮扶573人次。对接服务产业8个,对接经营主体15个,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44个,新技术18个。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员33人,线上线下培训60场,培训4200人次。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技术指导19次,指导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5个,线上咨询解答31次,攻克解决关键技术10个,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一系列科技助农的举措让农牧民既富了“脑袋”又鼓了“口袋”。
丰硕的帮扶成果背后,是四子王旗为专家人才搭建的全方位保障体系,让成果落地与人才扎根相得益彰。为了让帮扶专家人才融入当地、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四子王旗建立旗委、政府班子成员联系专家机制,通过座谈会、走访慰问、谈心谈话等方式,加强和专家人才的联系交流,有效帮助解决各类问题16个,同时参照四子王旗同类同级人员标准,为长期开展帮扶工作的专家人才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确保帮扶干部开展工作安心、舒心、放心。(记者 杨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