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春耕正在呼和浩特田野上热火朝天地开展,与以往不同的是,科技的作用在田间地头愈发凸显。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墒情、无人机精准播撒肥料、智能装备监控青青麦苗、各种智慧灌溉设备齐上阵……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传统农耕的“汗水模式”正被科技力量改写。
今年春耕,呼和浩特以“数字引擎”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一幅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智慧春耕图景徐徐展开。
在土左旗什报气村萝卜种植基地,一台搭载木牛导航系统的智能起垄播种机正在作业。机械精准开出深约30厘米的种植沟,同步完成起垄、播种、覆土、覆膜等工序,较传统人工效率翻番。现场负责人赵苏和介绍,今年公司在什报气村种植胡萝卜350亩,过去15人半个月的活儿,现在一台机器几天就能统统搞定,省时又省力,而且在科技的加持下,产量也从原来传统种植每亩2吨提升到每亩4吨。近年来,呼和浩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智能化装备、数字化平台和全产业链布局,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高效化转型。
4月15日,赛罕区巴彦街道郭家营村种植业合作社、白塔村种植业合作社联合体在白塔村种植基地举行了春播启动仪式。现场,六台新型双膜播种机在田间穿梭作业,标志着当地玉米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种植迈入了新阶段。
据了解,今年巴彦街道郭家营村种植业合作社、白塔村种植业合作社联合体共流转土地4000余亩。今年春播聚焦玉米单产提升的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基地全面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通过优选品种、导航无人驾驶标准化播种作业和智能化水肥管理,亩均保苗株数可提升至5500株以上,较传统种植密度增加30%,预计单产可突破1000公斤/亩,较普通地块增产40%以上。
为保障密植条件下的水肥需求,田间还配套建设了水肥一体化系统。该系统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滴灌管网和精准配肥装置,实现水肥同步输送。与传统漫灌方式相比,可节水35%—40%,肥料利用率提升25%,每亩节水80立方米。
机械革新同样引人注目。双膜覆盖播种机一次就能完成覆膜、播种两道工序,配合加厚高强度地膜,保墒抑草效果提升50%,地膜回收率可达85%以上。这不仅解决了白色污染难题,还延长了保墒期15—20天,出苗率稳定在95%以上。同时,作为区域种植业联合体,两家合作社通过“五统一模式”(统一供种、统一采购农资、统一耕种、统防统治、统一销售)实现了资源高效配置,使地膜成本降低了18%,植保无人机统防作业效率提升了三倍。
通过数字化种植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呼和浩特正以一批现代农业项目为支点,撬动全产业链升级。(记者 杨彩霞)
原标题:科技赋春耕 农事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