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启幕国际博物馆日:让文物连接过去与未来-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18 16:15:44
来源:新华网

呼和浩特启幕国际博物馆日:让文物连接过去与未来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18日电(徐红梅)当历史遇见未来,博物馆如何破题“快速变化社会”的文化命题?18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以三大主题、13项精品展陈、3条文博线路、20余项沉浸体验,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5月18日,在启动仪式上播放大窑遗址考古公园宣传片。新华网 徐红梅 摄

  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呼和浩特市政府签署战略协议,大窑遗址工作站揭牌。新华网 徐红梅 摄

  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呼和浩特市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动大窑遗址工作站建设。随着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牌匾揭牌,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公园首次向公众开放,将70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密码展现在世人眼前。中国文物报社同步发布全国首个博物馆文创大集平台,内蒙古考古研究院移交本地出土文物,更让“文物回家”的承诺成为现实。

  5月18日,《钟鸣盛世》钟表展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开展。新华网 徐红梅 摄

  5月18日,参观者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参观《石启北疆》大窑遗址考古成果展。新华网 徐红梅摄

  故宫博物院代表在致辞中表示:“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未来的孵化器。”活动现场,《钟鸣盛世》钟表联展的88件宫廷计时器首次跨越紫禁城与承德避暑山庄联袂展出,精密的机械结构与华丽的珐琅装饰,诉说着清代工匠对时间美学的极致追求。与之辉映的《石启北疆》考古展,通过多学科研究成果,重构旧石器时代先民在北疆大地的生存图景。

 5月18日,呼和浩特博物院文创空间展示的文创商品。新华网 徐红梅 摄

 5月18日,一位小朋友在呼和浩特博物院文创空间内挑选喜欢的文创商品。新华网 徐红梅 摄

  创新体验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眼底色。夜幕降临时,市民可在博物馆开启“时间探秘”夜游;孩子们可化身“小小修复师”,在文物工坊体验金缮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年画拓印,让《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宣纸上重生。三条文博线路串联起20余个场馆,从将军衙署的沉浸式情景剧到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陨石实验室,构建起立体的文化感知网络。

  5月18日,呼和浩特博物馆。新华网 徐红梅 摄

  5月18日,呼和浩特博物院文创空间内琳琅满目的产品。新华网 徐红梅 摄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提出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博物馆之城”目标定位。目前形成“1院+6馆+1园”的总分馆发展格局,构建起以内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博物院、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等核心节点为支撑的“文化轴带”。在全区率先出台《博物馆发展促进条例》,发布《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5—2035)》,组建博物馆联盟,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元发展的良性格局。持续打造“文创青城”“博研青城”“青城文博”三大品牌,培育文博新业态,推动“展品”向“作品”转变、“展馆”向“场景”跃升。举办第十届“博博会”,提升首府城市文化能级和文博影响力,成功申办2026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宇天表示,随着“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深入推进,呼和浩特正以文化为纽带,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北疆文明传承创新的时代答卷。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