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乌兰察布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多年前,一些调侃城市旧貌的言论让乌兰察布人心里不是滋味。彼时,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环境、秩序等方面不尽如人意。
如今,“旧乱差”已蜕变为“新靓佳”,乌兰察布人挺直腰杆,满心自豪。
一个地处北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城市,为何敢于向国家级“金字招牌”发起冲击?
一个在文明创建领域起步不算早、基础不算厚的后发城市,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令人瞩目的“逆袭”?
一个起初不被所有人看好的创城行动,为何最终凝聚起全市力量,形成“全民共进”的磅礴之势且成果持续彰显?
如今,漫步在霸王河畔,垂柳依依,轻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似是岁月温柔的笔触在书写这座城市的蜕变。
如今,穿梭在温馨整洁的居民小区,行走在秩序井然的街巷集市,深入乌兰察布市的街头巷尾,用心探寻着答案。
轻启乌兰察布市的诗意长卷,于花园撷取芬芳,足以洞见这座城市的底蕴全貌。
“成绩单”背后,似有一张镌刻着城市灵魂的文化诗笺缓缓铺展,它究竟书写着怎样的华章?
文旅融合 点亮城市幸福之光
在乌兰察布,文旅融合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依托独特的火山地貌和“乌兰察布之夜”等特色街区,乌兰察布市精心打造“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四季旅游好去处”的文旅品牌,推动夏季旅游向四季旅游转型,让游客在任何季节都能感受城市魅力。今年五一假期,乌兰哈达火山,兴和县苏木山、涝利海等景区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共接待游客152.57万人。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230.61万人次,同比增长84.35%;游客总花费266.32亿元,同比增长80.26%。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点亮了城市幸福之光,为市民带来获得感。
农畜飘香 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乌兰察布市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打造“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围绕“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优势产业,推动农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从马铃薯的丰收到燕麦的飘香,从冷凉蔬菜的鲜嫩到牛羊肉的醇厚,乌兰察布的农畜产品以其独特品质赢得市场青睐。目前,“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已授权企业115家,产品500余种,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品牌价值达201.92亿元。农畜产业蓬勃发展,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为市民带来舌尖上的幸福体验。
数字经济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在数字经济领域,乌兰察布市同样走在前列。作为“绿色智算之都”,乌兰察布市抢抓“东数西算”新机遇,发展智算、绿算产业,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算力应用市场。截至目前,乌兰察布市已落地56个数据中心项目,其中智算中心53个,总投资约1623亿元;算力规模约62000P,其中智能算力56000P。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为市民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
民生保障 筑牢幸福城市根基
在乌兰察布市,民生保障始终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内蒙古救助通”小程序上线,到“幸福码”新型救助模式推广,乌兰察布市用科技手段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通过“扫码查单享实惠,知情感恩增幸福”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乌兰察布市将民政各类保障服务对象进行全链条信息化管理,实现“全覆盖、一码通”。乌兰察布市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公共秩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市民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共享发展成果。
文化传承 铸就城市幸福之魂
文化传承,是乌兰察布市幸福的不竭源泉。乌兰察布市始终深入挖掘和传承北疆文化,让文化之光照亮城市前行道路,让幸福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从金界壕遗址的静静伫立,到克里孟古城和红格尔图战役旧址的默默诉说,从大青山上神奇的“七宝洞”的古风古韵,到遗迹尚存的明长城的雄伟壮观,乌兰察布市的文化遗产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从孕育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东路二人台《战地黄花》,到电视剧《国家的孩子》,用镜头语言讲述乌兰察布市草原深情母爱《额吉》的壮美篇章;饱含深情的报告文学《红山口回响》,以非虚构笔触记录脱贫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图谱,这些根植北疆大地的精品力作,以多元艺术形式勾勒出乌兰察布的文化脉络,用深情笔触解码着城市文化发展的精神密码。乌兰察布市还依托数字展陈、研学体验等方式,让文物所蕴含的价值鲜活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乌兰察布市正从火山脚下的文旅火爆,到草原云谷的农畜飘香,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到民生保障的温暖触角,以独特的“幸福诗笺”,书写着文明城市的新篇章。(钟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