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照片里的呼和浩特文明底色-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23 15:02:5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照片里的呼和浩特文明底色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23日电(记者王雪冰、王靖)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也是呼和浩特市36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5月23日,在呼和浩特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之际,让我们透过新华社记者的镜头,细品她的秩序与温度,看见呼和浩特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答卷”。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呼和浩特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理想信念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当地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北疆少年心向党”未成年人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和“文化润童心 美德我传承”未成年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这是4月2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拍摄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出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呼和浩特市着力树立公民道德新风尚。当地持续开展“榜样就在身边”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模范典型先进事迹进公园广场、进街道社区、上电视上新闻、进各行各业光荣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打造“好人之城”,推荐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7人,中国好人25人,北疆楷模5人,自治区及市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400余人。

  2024年4月26日,“革命烈士”宝力格的妻子、“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玉泉分局小召前街派出所民警索连红在荣退仪式上展示荣退纪念章。新华社记者 王雪冰 摄

  以文润城,呼和浩特市积极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让根植在首府大地的优秀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组织开展城市形象IP宣传推广活动,全面深化博物院一院六馆总分馆制改革,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打造国际雕塑馆和雕塑园,成立文物考古研究所。

  这是2024年12月18日拍摄的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呼和浩特市与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合作,举办“故宫精品文物展”“蜀文化特展”等。第十届“博博会”、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大型演唱会等文旅活动火爆出圈,首府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5月17日,参观者在呼和浩特博物院“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观展。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2024年5月18日,参观者在“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展”上观看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人头像。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呼和浩特市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当地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提升首府文化能级,为呼和浩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文化活力。建成公共文化设施3500余处,持续实施“鸿雁阅读计划”,打造集图书阅读、文创产品展示、旅游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阅读空间,成立朗诵协会,“书香青城”建设成效显著。

  2024年3月24日,小朋友与家长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的新华书店(中山路店)阅读。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呼和浩特市倾力打造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当地“六大产业集群”链式发展,相互耦合,量质齐升。算力规模和绿色算力指数位居全国八大枢纽十大集群第一位,被授予“中国云谷”称号。

  这是2024年12月17日拍摄的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内的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呼和浩特市建成城市绿道679公里,新建口袋公园、社区游园1009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让群众感受到了“身边的绿、眼前的美”。

  这是2024年9月5日拍摄的呼和浩特市和景公园一景。新华社记者 王靖 摄

  呼和浩特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践行“小网格、微服务、精管理、大格局”的服务理念,坚持以网格为切入点,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2023年11月30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苏雅拉社区,信访代办员、社区工作人员(左)向群众介绍信访代办政策。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呼和浩特市全面建设“宜居”城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优化居住环境,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三年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261个,棚户区87个、老旧管网370公里。新增供热能力3800万平方米,城市供热“O”型环网全面成型。

  这是2024年6月18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如意和大街拍摄的一处青城驿站,里面运营着一家酒吧。新华社记者 王雪冰 摄
  这是托克托发电公司供热改造后的汽轮发电机组。新华社发
  2月7日,呼和浩特市城发供热有限责任公司辛家营分公司工作人员在巡检供暖设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呼和浩特市全力建设“宜业”城市。当地出台“人才强市25条”和“人口集聚16条”举措,提前完成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推动13.7万名大学生在呼和浩特市就业创业。入选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50强。

  2月11日,求职者在招聘会上了解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呼和浩特市全速建设“宜学”城市。当地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补齐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短板。三年新建改造幼儿园、中小学89所,全市幼儿园、中小学达到739所,提供学位47万个,满足群众能上学、上好学需求。

  2024年7月20日,在和林格尔新区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展示人工智能产品“智慧黑板”。新华社记者王靖 摄

  呼和浩特市全方位建设“宜养”城市。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48个,“一刻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实现全覆盖,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

  2023年12月19日老年人在回民区奔腾社区“为老餐厅”取餐。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呼和浩特市全域建设“宜游”城市。构建起“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空间发展布局,打响“青城十六景”品牌,打造了宽巷子、乌素图杏花谷、千岛湖等网红打卡地。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全市4A级景区增加到26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增加到4家,塞上老街、恼包村获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旅游休闲街区,马鬃山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4月20日,游人在东乌素图村的杏花谷景区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这是2024年12月18日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拍摄的黄河老牛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3年12月31日,游客在呼和浩特市大召广场塞上老街游玩。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