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23日电(记者王雪冰、王靖)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也是呼和浩特市36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5月23日,在呼和浩特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之际,让我们透过新华社记者的镜头,细品她的秩序与温度,看见呼和浩特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答卷”。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呼和浩特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理想信念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当地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北疆少年心向党”未成年人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和“文化润童心 美德我传承”未成年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呼和浩特市着力树立公民道德新风尚。当地持续开展“榜样就在身边”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模范典型先进事迹进公园广场、进街道社区、上电视上新闻、进各行各业光荣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打造“好人之城”,推荐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7人,中国好人25人,北疆楷模5人,自治区及市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400余人。

以文润城,呼和浩特市积极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让根植在首府大地的优秀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组织开展城市形象IP宣传推广活动,全面深化博物院一院六馆总分馆制改革,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打造国际雕塑馆和雕塑园,成立文物考古研究所。
呼和浩特市与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合作,举办“故宫精品文物展”“蜀文化特展”等。第十届“博博会”、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大型演唱会等文旅活动火爆出圈,首府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呼和浩特市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当地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提升首府文化能级,为呼和浩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文化活力。建成公共文化设施3500余处,持续实施“鸿雁阅读计划”,打造集图书阅读、文创产品展示、旅游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阅读空间,成立朗诵协会,“书香青城”建设成效显著。
呼和浩特市倾力打造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当地“六大产业集群”链式发展,相互耦合,量质齐升。算力规模和绿色算力指数位居全国八大枢纽十大集群第一位,被授予“中国云谷”称号。
呼和浩特市建成城市绿道679公里,新建口袋公园、社区游园1009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让群众感受到了“身边的绿、眼前的美”。

呼和浩特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践行“小网格、微服务、精管理、大格局”的服务理念,坚持以网格为切入点,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呼和浩特市全面建设“宜居”城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优化居住环境,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三年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261个,棚户区87个、老旧管网370公里。新增供热能力3800万平方米,城市供热“O”型环网全面成型。
呼和浩特市全力建设“宜业”城市。当地出台“人才强市25条”和“人口集聚16条”举措,提前完成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推动13.7万名大学生在呼和浩特市就业创业。入选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50强。
呼和浩特市全速建设“宜学”城市。当地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补齐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短板。三年新建改造幼儿园、中小学89所,全市幼儿园、中小学达到739所,提供学位47万个,满足群众能上学、上好学需求。

呼和浩特市全方位建设“宜养”城市。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48个,“一刻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实现全覆盖,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

呼和浩特市全域建设“宜游”城市。构建起“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空间发展布局,打响“青城十六景”品牌,打造了宽巷子、乌素图杏花谷、千岛湖等网红打卡地。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全市4A级景区增加到26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增加到4家,塞上老街、恼包村获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旅游休闲街区,马鬃山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