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文明呼和浩特时 我们在谈什么?-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23 15:04:38
来源:新华网

当谈论文明呼和浩特时 我们在谈什么?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23日电(李倩)今天,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又多了一张闪亮“名片”——全国文明城市。荣誉背后,呼和浩特已悄然发生深层次转变:从追求“文明城市”称号,到塑造城市文明。

  那么,在谈论文明呼和浩特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我们谈城市发展

  看一组数据:2024年,呼和浩特市GDP总量4100亿元,较2021年增加1000亿元;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项指标增速在省会城市中居前列;2024年呼和浩特市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82位,3年间提升17位。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有“塞外青城”美誉。近年来,呼和浩特发挥区位优势,加强生态保护,培育产业集群,做精城市管理,促进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乳制品产业,构建绿色算力产业等在内的多元产业格局,着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谱写北疆大地上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六大产业集群”链式发展、相互耦合,量质齐升,获得“世界乳业科技之都”“中国云谷”等称号。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文明共生共荣,这些数字和称号勾勒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不仅为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动力,也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文明之间良性互动的生动实践。

  我们谈城市温度

  民生投入的“70%定律”让增长更有温度。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呼和浩特始终坚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左右,构建起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2025年2月1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呼和浩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举办2025年“春风行动 新春第一招”就业促进活动专项招聘会,89家企业提供能源生产、财务管理、新媒体运营等岗位。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3年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261个,棚户区87个、老旧管网370公里。新增供热能力3800万平方米,城市供热“O”型环网全面成型。解决502个居民小区“吃水难”问题。全面优化城区93处交通堵点,通行效率提升12%,城区路网密度提升6.4个百分点。在2024年全国城建水平最强的50座城市中排第33位。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呼和浩特市本级政务审批服务事项从1296项减至405项,跻身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城市行列。实施“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和“促进人口集聚16条”,3年吸引13.7万名大学生留呼就业创业。

  简政放权的“减法”与人才服务的“加法”相结合,催生出惊人的市场活力:企业开办实现全流程网办,市场主体数量持续攀升,城市人口保持年均5万人的增长。

  我们谈城市文化

  2024年,呼和浩特举办第十届“博博会”,与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合作,为文博爱好者搭建历史文化遗产“观景台”。大型演唱会让呼和浩特市民在家门口能看到精彩演出,节庆期间举办的文旅活动让外地游客为呼和浩特“比心”、点赞。

  5月18日,“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在呼和浩特博物院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呼和浩特博物院联合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共同举办,共展出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的66件珍贵钟表藏品。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呼和浩特被更多人看到,呼和浩特的文化、美食、风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大召广场上身着蒙古族服饰的游客排队到网红地标旅拍、宽巷子里的烧卖一笼接一笼被端到游客面前、向往草原的游客在敕勒川草原恣意奔跑……

  “呼和浩特是一座被严重低估的‘宝藏’城市。”当游客在社交平台如此评价呼和浩特,哪位市民能不自豪?

  如今,“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的积极打造,让根植在呼和浩特大地的优秀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我们谈城市环境

  在大青山前坡,曾经的荒山秃岭已变身城市“绿肺”,679公里绿道如血脉般在城市中涌动能量,1009个口袋公园让“千园之城”的美誉实至名归。敕勒川草原的生态修复,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画卷,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客厅。

  夏日,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敕勒川草原上野花盛开、草色怡人,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赏景游玩。敕勒川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2012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实施阴山山脉大青山南坡综合治理工程,积极修复敕勒川草原,使得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有没有发现,市民从之前“吐槽”“周末无处可去”变成了提前规划“周末去哪玩儿”,“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空间发展蓝图给市民打造了休闲放松好去处。

  2024年,呼和浩特优良天数31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85.6%。建成区绿地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列第5、绿化覆盖率排名第1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68平方米,实现了市民开门见绿、开窗揽绿的美好绿色生活。

  我们谈城市精神

  近年来,呼和浩特推荐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7人,中国好人25人,北疆楷模5人,自治区及市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400余人。

  为什么呼和浩特好人层出不穷?

  城市文明的最高境界,是让文明成为市民的内在自觉。呼和浩特通过“榜样就在身边”活动让道德模范走进大街小巷,建设46处好人主题宣传阵地,选树各级道德模范1400余人。当“凭真本领闯‘火焰山’的90后消防员”巴特尔、及时抢救晕倒快递小哥的乔永福和王景文、英勇救火的顺丰快递小哥的事迹被口口相传,文明有了具体模样。

  更可贵的是,市民参与机制让文明建设成为全民行动。3.8万条市民意见通过“随手拍”“文明观察员”等渠道被采纳解决,“居民议事会”让普通市民拥有社区改造的话语权,这种参与感催生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游人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东乌素图村杏林中赏花拍照。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呼和浩特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它不再仅追求指标达标,而是让文明成为城市的呼吸——自然、持续、深入人心。

  当我们在谈论文明呼和浩特时,我们谈论的是蓝天绿地的生态之美,精细治理的智慧之光,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之暖。这些,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纠错】 【责任编辑: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