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亘古绵长;文明乌审,礼韵悠长。蓝天碧水,推窗见绿;街巷公园,宜居宜业;志愿服务,扶老助困;身边好人,新风劲吹……
城市承载文明,文明润泽城市。自2018年起,一场持续七年的文明接力,让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这座草原小城,完成文明蜕变。2025年5月23日,当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揭晓,16.8万乌审人用掌声与笑容,为这场追求美好生活的长征写下生动注脚。
一部规划:七年磨剑 绿洲深处起宏图
时针回拨至2018年。彼时的乌审旗,刚刚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站在能源经济高速发展的潮头,一场以文明为底色的城市焕新行动就此启幕。
在鸿雁南飞的季节,工作人员走遍全旗6个苏木镇、61个嘎查村。在社区的巷道里,工作人员记录着居民诉求;工业园区的车间中,企业家们为产城融合建言;萨拉乌苏河畔的农家院里,老支书讲述着绿色接力传承……乌审旗始终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举全旗之力、汇全民之智、凝万众之心,通过系统实施城乡环境提质、文明素养培育、民生福祉增进三大提升工程,经过两个创建周期的持续发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地区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七载春秋,蓝图渐成实景。从老旧小区改造到智慧停车系统建设,从“15分钟生活圈”规划到“先进模范”评选,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对“人民城市为人民”初心的坚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显著提高。
双轮驱动:硬实力筑基,软实力铸魂
清晨,改造一新的赛马场公园里,退休教师苏和沿着智能步道晨跑。他身后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空气质量、噪音分贝,智慧座椅正为游客播放文明宣传片。“以前这里是违建扎堆的‘城市伤疤’,现在成了全龄友好的‘城市客厅’。”苏和的感慨,道出乌审旗城市更新的硬核逻辑。
硬实力之变,在于重塑筋骨。10亿元资金投入棚户区改造及配套项目,71个老旧小区脱胎换骨;投资7亿元实施涵盖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领域的28项人大代表票决制民生实事项目;152公里老旧管网改造工程,让“城市血管”焕发新生;547处新能源充电桩、4.5万个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织就绿色出行网络。更具匠心的是,已建成全域覆盖的标准化公厕系统,提升改造30.6万平方米园艺景观,运营新能源公交车36辆,运行共享餐厅16家,建设日间照料中心、邻里中心30余处,实施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城市成为“行走的文明博物馆”。
软实力之跃,在于精神深耕。在宝日呼岱嘎查,“围炉夜话”文明实践点每月开讲,农牧民们用“好来宝”传唱村规民约;在“戍边英雄广告牌”前,青少年在陈祥榕的故事中感悟家国情怀;在“家风森林”志愿服务项目现场,三代人共同种下小树苗,将家风传承化作永恒动力。全旗培育的8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如同蒲公英般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到草原深处。
数字见证蝶变:培育全国文明单位1个、文明村镇1个、文明家庭1户,创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17个、村镇12个、小区2个、家庭3户,获评市级文明集体100余个;“乌微不至”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活动3800余场,惠及群众45万人次;《乌审市民文明手册》入户率达100%,文明交通礼让率提升至92%。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交响,奏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奏曲。
三重突破:破题攻坚,求解幸福方程式
创建路上,并非尽是坦途。面对“老城更新难”“文明习惯养成难”“长效机制建立难”三座大山,乌审旗以改革破题,写就独具特色的“解题思路”。
破空间困局,绣花功夫唤醒老城。在苏里格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受益的雷海方,讲述她家附近的变化:将烈士陵园改造成为“共享公园”,小区里建起日间照料中心,“温暖工程”让冬季享受“夏日时光”。“政府不仅改房子,更把我们的心焐热了。”70岁雷大妈的话,道出全旗71个老旧小区居民的心声。
破观念壁垒,文明实践润物无声。曾几何时,农村牧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乌审旗以“一约四会”破题,嘎查村村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牧民孟克算了一笔账:“过去娶亲要花30万元,现在婚事新办只要5万元,省下的钱能买20只羊羔!”移风易俗的清风,让农村牧区人情债减负60%以上。
破制度瓶颈,长效机制护航文明。走进乌审旗文明办,动态数据更新模式,网格员上传的问题,24小时内必有响应,确保群众关切的问题能及时被捕捉、处理;物业企业“红黑榜”每月更新,与信用体系挂钩;“市民文明积分”可兑换体检服务、图书借阅权限。这套涵盖监督、激励、服务的制度体系,让文明城市创建从 “一时之功”沉淀为“长久之治”,从“单向发力” 升级为“全民共建”。如今,文明理念已化作街头巷尾的常态守护、千家万户的自觉行动,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书写出 “久久为功、共治共享”的生动答卷。
四方聚力:全民参与,共绘同心圆
在乌审旗,文明创建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大合唱”。党员干部、市民群众、企业商户、社会组织握指成拳,凝聚起“一座城、一条心、一起拼”的磅礴力量。
全民参与蔚然成风。在嘎鲁图镇,“银发督查队”每日巡查背街小巷;在苏力德苏木,牧民志愿者骑马巡护千里草原;在无定河镇,小学生组成的“红领巾宣讲团”用快板传唱文明公约。令人感动的是,企业主动认领“文明责任田”,餐饮协会发起“光盘行动”,快递行业推行“无接触配送”,商场超市设置“爱心驿站”,全行业擦亮“文明窗口”。
文化滋养浸润心田。乌审旗柳编技艺创始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包哈来在传统手工艺技能培训班授课,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河套人遗址”研学活动年接待青少年10万人次,让文明根脉生生不息;“五彩走马”露营音乐节、沙地那达慕等文旅IP,将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当马头琴声在智慧图书馆响起,当农牧民在“草原书屋”扫码阅读,文化自信与文明自觉在此交融。
五维蝶变:绿富同兴,沙地长卷展新篇
七载砥砺,文明创建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塑、城市气质的升华、幸福指数的攀升。
发展维度之变:从“一煤独大”到“绿富同兴”,文明创建倒逼产业转型。凭借突出的环保成效与企业文明建设成果,内蒙古恒盛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在全国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成为乌审旗文明创建征程中的闪耀名片;苏里格经济开发区内建成“花园式工厂”;生态文旅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
治理维度之新:推行物业服务“金银铜铁”分级考核机制;实施“三分吸附法”机制,让90%的矛盾纠纷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模式,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让“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牌匾熠熠生辉。
民生维度之暖:新建38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15分钟生活圈覆盖全域;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100%;实施居民供暖惠民工程,每年为群众减负5000余万元;建成全域覆盖的标准化公厕系统;运营新能源公交车36辆;运行共享餐厅16家,建设日间照料中心、邻里中心30余处;新建38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打造“烟火人街”“乌审红街”“河套人之夜”等 夜间消费场景,规范设置31处便民夜市及摊位;“乌审医共体”试点,让农村牧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民生温度计上的每度攀升,都标注着文明的高度。
精神维度之美:“北疆楷模”巡回报告会上,“全国劳动模范”殷玉珍治沙植绿的故事让参观者动容;在“德润草原 爱我乌审”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中,“乌审榜样”的事迹化作城市星光;在草原书屋,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小组定期开展研讨。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牧区大寨”精神相遇,孕育出新时代的文明基因。
未来维度之进:站在新起点,乌审旗文明建设远景规划已提上日程。建好用好“爱乌审·城市文明服务平台”,以共治、便捷、共享、服务“四个赋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质增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镇区基础设施、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覆盖;打造“北疆文化”标识地,开展强基工程……这座曾创造生态奇迹的城市,正以归零心态开启文明建设新征程。
文明长河奔涌不息。乌审旗的创建实践,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教材。它告诉我们:文明城市创建不是简单的“摘牌子”,而是通过解决群众关切的具体问题,让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有温情、人民更有尊严。当老旧小区改造的轰鸣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读书声共鸣,当智能城市的数字流与草原文化的生命力交汇,一座城市对文明的追求,便升华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