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长龙,天堑通途;大道致远,实干笃行。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
广袤的晋北高原微风拂面,一列长达2.6公里牵引总重相当于133架波音747客机的钢铁巨龙从新朔铁路卧厂站出发,向着黄骅港站蜿蜒而行缓缓启动。这场看似普通的列车开行,背后凝聚着一群平凡铁路人历时数月的技术攻坚与自主创新,既是冲破能源运输瓶颈、挺起发展脊梁的必由之路,也是端牢“能源饭碗”、逐梦重载强国的应有之义。
两万吨列车在卧厂站准备开行 。袁昊 摄
两万吨重载列车的操纵堪称一场“精确的舞蹈”,再生制动力的使用要精确到千牛、减压量要精确到千帕、缓解地点要精确到米、手柄保持时间要精确到秒。
“单机就像开轿车,两万吨简直像开航母。”
37岁的机车乘务员王涛说道,在机车司机公寓,王涛正在反复观看自己第一次操纵两万吨列车的视频。画面中,他的手在无线重联控制器上微微颤抖——他已经进行了30余次模拟操作,却仍是第一次真正面对总长约2.6公里的“钢铁长龙”。
回忆起2024年4月以来的实操看道训练,他和同事在卧厂至神池南区间整整“泡”了50多天。每天清晨5点,他们就带着笔记本蹲在铁轨旁,用粉笔在枕木上标记每个弯道的半径、每个坡道的坡度,晚上回到宿舍还要对着线路三维模型复盘操纵细节。他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制动提前量、各类坡道的再生力阈值等数据,甚至用手机拍摄300余段线路视频,逐帧分析道岔区段的速度控制技巧。为了掌握“空电联合制动”的精髓,他在模拟机上反复练习,直到右手虎口磨出了茧子。
为应对两万吨列车特有的技术风险,乘务员需掌握15类非正常情况处置流程。在一次模拟演练中,当从控机车通过弯道时,车载监测系统突然报警:车钩纵向冲击力接近安全限值!王涛果断按照《2万吨列车机车乘务员非正常行车处置办法》,通过精准控制再生力输出,硬是将冲击力峰值降低了12%。不仅要熟背LKJ-15型监控装置的39项控制逻辑差异,还要在模拟舱内反复练习“盲操”重联设备,确保在任何条件下1分钟内完成应急操作。
然而,像王涛这样具备两万吨机车值乘能力的机车乘务员,目前已有36人,可满足3组两万吨机车的值乘需求。同时,为规范作业流程,制定《两万吨重载列车行车组织标准(试行)》《两万吨列车操纵办法》等5项规章制度,修订完善车钩、制动控制器等部件检修工艺6项,形成涵盖库内作业、连挂组合、途中运行、终到分解等全流程的操作规范。
站在绵延起伏的山岗上,放眼望去,由两台“国能号”交流电力机车组合牵引的两万吨重载列车,犹如蓝鲸般在绿色的海洋中穿梭。
两万吨列车从控机车正在运行。袁昊 摄
清晨7点的机车检修库,张乐和他班组成员的手电光束划过了机车走行部,这位“火车头的会诊专家”,正对“钢铁巨兽”进行着每天雷打不动的复检仪式。“辅逆1隔离是什么原因?怎么处理?”张乐提问,这是他为提升大家应急处理能力和业务技能而设立的“每日九问”之一,听到问题的班组成员们都知道,这场与机械缺陷的博弈又开始了。
经过了复检和班前会议,9点整,张乐正式开启了日常作业盯控。他就像是一台“CT机”,不仅“扫描”着机车的问题,更“扫描”着整个检修班组作业流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两万吨钢铁巨龙”的背后,不仅需要工匠们的汗水与坚守,更需要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作为重要的智慧支撑——它们如同机车体内的引擎,为重载列车的安全高效运行注入强劲动力。
在检修车间的“党员攻关室”里,墙上的白板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这是张乐和他的团队奋战40余天的“作战图”。作为“自主组建运营团队”的技术核心,他们肩负着破解机车配置差异的重任。
“LKJ系统就像列车的‘大脑’,24项数据差异每一项都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生产调度中心牛耀指着桌上的LKJ-15型监控装置说道。为了校准一个隧道区段的限速数据,他带着团队在现场蹲守了3个昼夜,最终形成的《LKJ数据修正方案》被纳入标准。
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技术“别动队”,还自主完成了28项机车改造:从车体车钩的强度加固,到LTE手持电台的频段优化,每一项改造都带着“土专家”的智慧。当首列改造后的机车在点岱沟库内完成无线重联测试时,连续加班72小时的张乐靠在机车上睡着了,脸上还沾着未擦去的机油。
他们从不会“纸上谈兵”地堆砌参数,而是通过“听得见回响”的奋斗,反复试验、打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将一个个“不可为”变成了“可为”。
他们蹲在机车下的身影映刻在灯火通明的检修库中,像一盏盏明灯,用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照亮了精益求精的发展道路。
图为两万吨列车行驶在神池南特大桥上 袁昊摄
从车辆调配到司机培养,从机车改造到线路整治,新朔铁路的两万吨列车自主化运营之路,处处彰显着“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决心,这群平凡的人用汗水浇灌创新,以实干诠释担当,让“两万吨巨龙”成为提质增效的先锋、新质生产力的标杆。
弄潮儿向涛头立,高举旗帜向未来。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准池线上,又一列两万吨重载列车鸣笛启程。车头玻璃上,“国能号”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中国能源人自主创新的印记,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定承诺。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新朔铁路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姿态,将“试锋山海”奋斗故事的图卷,在重载通途上徐徐铺展。(袁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