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呼和浩特近年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商体深度融合,交出一份“出新、出彩、出圈”的文旅答卷。
2024年末,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呼和浩特首个、内蒙古自治区第八个国家5A级景区。
美不胜收的老牛湾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呼和浩特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构建“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取得的丰硕成果。
今年5月3日,著名文化学者蒙曼踏访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在黄河“几字弯”腹地的壮美山河间触摸时光印记。作为呼和浩特热门景区之一,这里在“五一”假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76.45%,带动消费同比增长195.86%,均创历史新高。
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呼和浩特构建起“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布局,为产业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出台《呼和浩特“一廊两轴五带”文旅产业空间发展规划》及配套的《呼和浩特市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2027)》,同步启动基础设施、产品线路、标识系统三大提升计划。高山草原游、文博集群游等多元化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游客体验,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更启动了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征程。
“现在去博物馆忘了带身份证都能参观,真是太方便了!”呼和浩特市民张晓光高兴地说,“今年带着孩子专门去呼和浩特博物院参观了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如此珍贵的文物,机会难得。”
把文博场馆用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渐显。
通过编制长远规划、成功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创建4家国家一级馆等举措,文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4年8月,第十届“博博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吸引参观者35万人次,创历届之最,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闪亮名片。
文物保护力度空前,出台《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争取上级文保资金超3.3亿元,实施包括金刚舍利宝塔数字化保护在内的175项文保工程。
今年,呼和浩特继续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推动规划落地,着力打造“雕塑之城”,通过举办高水平展览、提升重要场馆展陈、建设内蒙古雕塑艺术中心等举措,让静态的文物与艺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加快《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5—2035)》审签印发,编制《呼和浩特雕塑之城建设规划(2025—2035)》。举办“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等展览,实施呼和浩特通史展、公主府基本陈列展提升计划,举办全国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交流会暨文创大集等活动。依托丝绸之路公园现代文化轴打造内蒙古雕塑艺术中心,举办第二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精心策划“守望北疆”系列主题雕塑展。
呼和浩特文旅融合中不断出新、出彩,演唱会经济异军突起。2022年以来,先后举办大型演唱会10余场,吸引国内游客超500万人次。今年,呼和浩特乘势而上,以打造“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为引领,实施“演艺之城”建设行动,力争“月月有大明星、周周有演唱会”,着力放大演唱会的“长尾效应”,深化“演出+旅游”模式,将“音乐粉”转化为“城市粉”,持续为城市热度和文旅消费注入动能。
冰雪经济与节庆活动同样表现亮眼。马鬃山滑雪旅游度假地成功跻身“国家级”;呼和浩特欢乐冰雪节广受赞誉;昭君文化节、恼包生态音乐节等活动火爆“出圈”,成为吸引客流、激活消费的重要引擎。
呼和浩特以贯穿全年的高品质文旅活动,持续擦亮城市名片。今年伊始,“花漾青城”赏花季便以公交专线、骑行赏花、沉浸花海等活动拉开春之序曲。“五一”假期聚焦“青城 青春”,推出涵盖音乐、露营、博物、艺术、体育的150余项特色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与“5·19中国旅游日”紧随其后,前者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联动全市博物馆为市民游客奉上文化盛宴;后者在壮美的老牛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学”精心策划200余项活动。
6月29日,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在呼和浩特开幕,极具北疆风情的文艺汇演与赛事再次点燃城市激情。
值得一提的是,7月3日,备受期待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原生民歌演出团队汇聚青城,将集中展示各地非遗民歌、器乐表演等,以集锦方式分五大篇章进行精彩演绎。
活动期间,特色文化大集也将同步开展,游客们不仅能沉浸式感受草原生活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近距离欣赏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
此外,参演队伍将奔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三地,开展集中展演与走基层巡演活动,让原生民歌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作为全国性重要节庆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原生民歌节,将为呼和浩特的文旅融合发展再添一把火,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让更多人领略到这座城市在文旅融合道路上绽放出的光彩。
从老牛湾的5A级跨越到博物馆之城的国际视野,从演唱会的消费热潮到民歌节的视听盛典,从冰雪运动的激情参与到节庆活动的四季不断,呼和浩特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创新的融合思维与蓬勃的发展活力,向国内外游客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文化辉映的北疆名城新形象。(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