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以“草原村播”为纽带,创新“直播+产业+文化+理论”融合模式,构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云端主阵地”。一支由文明单位干部、牧民、非遗传承人等组成的“新风宣讲员”队伍,用镜头讲述文明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化活力。
红色基因在云端传承。73岁老党员张忠良在桃力民抗日根据地旧址,通过直播向网友展示革命文物,“老党员讲历史+新媒体传播”模式让年轻人触摸家乡红色脉络。当地聚焦革命老区资源,组织主播走进红色展馆,策划“线上三同”体验环节,直播答题解锁党史故事。“红色直播”累计覆盖10万余人次,草原深处的红色记忆成为网络空间的精神坐标。
非遗文化借网络焕彩。“草原村播”培训解决了非遗传承人的宣传难题,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热西尼玛等通过学习直播技能,生动呈现手工艺品魅力。当地以“技艺教学+文化解读”直播非遗历史与技艺,开设文人直播间展现乡土人情。近百名非遗技艺人成为“网络文明传播者”,皮艺、蒙古刺绣等衍生品走向全国,“鄂尔多斯乃日”直播惊艳网络,实现“卖出手工艺品,传播文明史”的双重价值。
文明理念随直播落地。木凯淖尔镇乌兰吉林村党支部书记高海胜等100余名“复合型宣讲员”既是农畜产品主播,也是政策宣讲员,禁牧政策通过弹幕互动成为牧民共识。阿尔巴斯山羊养殖基地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木凯淖尔镇土鸡养殖户组建产销联合体,破解“散货难上直播间”问题,推动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如今,鄂托克旗的“网络达人”身兼红色基因数字传承者、非遗技艺网络宣讲者、现代文明草原传播者三重身份。不断壮大的村播队伍,让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网络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力量。(李强 张伟伟)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