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镜头中的阿尔山-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09 16:33: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镜头中的阿尔山

字体:

  7月9日,童话阿尔山 文旅新高地——新华社镜头中的阿尔山新闻摄影展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开展。

  展览精选84张新闻摄影作品,透过新华社镜头,生动展现阿尔山经济社会奋进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尔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我们把童话阿尔山 文旅新高地——新华社镜头中的阿尔山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

前言

  巍巍兴安,是华夏地标,也是见证北疆历史变迁的时空坐标。在这里,一座城市让红色血脉与绿色乐章交相辉映。

  坐落在北纬47度的黄金生态坐标上的北疆明珠阿尔山,夏日均温22℃、森林覆盖率高达81.2%、年均负氧离子含量2.3万个/立方厘米,气候生态禀赋得天独厚,跻身中国气象局“避暑旅游目的地”名录,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2025年全国避暑旅游气候资源利用发展大会的举办地,从气象数据到产业图谱,这片土地正以气候禀赋为纽带,书写气候资源全域化、全季化、产业化利用的“阿尔山方案”,为北疆生态价值转化提供创新实践。

  此次新闻摄影展由兴安盟盟委、行署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共同主办,兴安盟委宣传部、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阿尔山市委、阿尔山市政府、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内蒙古中心联合承办,以新华社记者独特的视角,通过生态环境、文旅风采、民生福祉等内容,为您呈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迁。

  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成立。这是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结束后的检阅仪式。 新华社发
  新春伊始,兴安盟阿尔山市电力工程竣工并接通国家电网,使地处大兴安岭深处的阿尔山市结束了靠柴油机发电的历史。
  新华社发(1999年2月18日发)
  2000年9月11日,投入使用不久的阿尔山森工公司的液化气站。兴安盟阿尔山、白狼等林业局积极响应国家实施以保护天然林为主题的“天保工程”,在禁止乱砍滥伐的基础上,为解决林区职工生活用柴的问题,投资近百万元建起储量为2000立方米的液化气站,逐步改变了林区人传统的“烧绊子”生活习惯。
  新华社记者 王晔彪 摄
  左上图:大兴安岭深处的一户家庭生态林场。
  右上图:王树喜家庭生态林场中的兴安落叶松育苗基地全部采用水利喷溉设备。
  左下图:雨过天晴,林场职工郭和平、宋金方夫妇在自家的庭院里晒制刚从山上采回来的木耳和蘑菇。
  右下图:“防火”是林区人的首要任务。他们成立了防火组织,并且责任到人。
  兴安盟五岔沟林业局的577户员工率先办起了家庭生态林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00年10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晔彪 摄
  2002年9月10日,哈拉哈河缓缓流淌过阿尔山市。
  “哈伦·阿尔山”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热的圣泉”。它地处大兴安岭西南麓,面积10000多平方公里。由于火山大面积喷发,形成了湖泊密集、温泉众多、山形奇特、原始森林茂密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兴安奇境”。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上图:2003年12月27日,来自俄罗斯的游客在阿尔山市街头合影留念。  
  下图:2003年12月27日,几名冰雕师在阿尔山市街头的冰雪园里精雕细刻。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2010年5月23日,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拍摄大兴安岭阿尔山林区深处的夏季冰川。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初夏时节,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林区杜鹃花盛开(2010年5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位于兴安盟阿尔山境内大兴安岭林区的大小湖泊都有了充沛的蓄水,对改善林区气候环境有极大意义(2010年5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10年8月22日,阿尔山公安边防派出所“旅游110”为游客指导出游路线。阿尔山是内蒙古首个爱民固边模范城市。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上图: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部的红花尔基樟子松母树林基地鸟瞰(2011年6月3日摄)。  
  左下图:2013年5月25日,兴安盟五岔沟林区一处绿意环绕的小城镇鸟瞰。  
  右下图:2013年5月25日,兴安盟五岔沟林区一片落叶松林绿意葱茏。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2012年10月26日拍摄的阿尔山林业局在伊尔施镇新建的棚改项目天元小区,林业职工和家属告别低矮、破旧的“板夹泥”土房迁入新居。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在兴安盟境内的阿尔山林区,林业职工在苗圃内育苗(2014年5月14摄)。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2014年 8月1日,演员在大型原创舞蹈诗画《梦幻阿尔山》中表演。  
  新华社记者 邹俭朴 摄
  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林场种鹿养殖基地养殖的梅花鹿(2014年8月30日摄)。  
  兴安盟阿尔山市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全市有林地面积约52万公顷。自2012年起实现禁伐后,阿尔山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  
  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工作人员在阿尔山市五岔沟林业局林木种苗繁育基地查看云杉苗木生长情况(2014年8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2014年9月22日,兴安盟公安边防支队阿尔山边防派出所的民警王禹新为长期帮扶的查玉琪小朋友辅导功课。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2015年4月22日,雪地摩托车手在2015-2016赛季全国雪地摩托锦标赛阿尔山分站赛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邹俭朴 摄
  2015年5月22日夜,防火瞭望员王金龙靠在瞭望站门边。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特尔美峰上有一座防火瞭望站,阿尔山林业局职工李井泉、朱凤明和王金龙是值守在这里的防火瞭望员。每年3月15日至6月15日,9月15日至11月15日是重要的春秋防火期,全天需要人值守,他们三人倒班,经常在山顶一呆就是半个月。  
  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2015年9月13日,游客在阿尔山杜鹃湖边游览。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左图:2015年10月29日,阿尔山第一小学法制副校长王禹新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们讲解安全知识。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右图:2020年4月24日,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教师赵蒙在为阿尔山分校高三年级理科班学生上数学课。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阿尔山市区一角(2017年7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18年1月10日,张明裕(左)和陈庆林在阿尔山市光顶山林场进行日常巡护工作。两人干了10多年的伐木工作,停伐之后,他们成了护林员。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左上图: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三角山哨所官兵在积雪中开辟的跑道上进行抗严寒体能训练(2018年1月31日摄)。  
  右上图: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三角山哨所官兵驾驶雪地摩托执行巡逻任务(2018年1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鹏 摄
  下图:内蒙古阿尔山三角山哨所冬日景象(2016年1月8日摄)。  
  新华社发
  左上图:2018年2月15日,农历大年三十,白玉华在管护站贴对联。  
  右上图:2018年2月15日,夜幕降临,白玉华点上蜡烛,为自己准备年夜饭。  
  下图:2018年 2月14日,白玉华在巡护一片杂生林,路上积雪已经过膝。  
新春时节,大兴安岭林区银装素裹。在阿尔山市林业局杜拉尔沟管护站,林区管护员白玉华坚守在岗位上。他从事森林管护工作28年,2月15日是他第18个独自一人值守岗位的除夕。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18年5月19日,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航拍的杜鹃花。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2018年5月20日,骑行爱好者参加阿尔山举行的骑游挑战赛。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2018年12月21日,游客在第十三届中国·阿尔山国际养生冰雪节开幕式上参观雪雕。  
  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上图:2019年8月11日,苏艳梅(后)和婆婆李秀珍在阿尔山市伊尔施街道伊林小区新居中看电视。  
  左下图:2019年8月12日,儿童在阿尔山市一处棚改集中安置点的广场上玩耍。  
  右下图:2019年8月12日拍摄的阿尔山市一处棚改集中安置点。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上图:2019年11月20日,牛群在阿尔山“不冻河 ”中饮水。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下图: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拍摄的“不冻河”景观与雾凇(2015年2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上图:阿尔山市城市景观(2019年11月21日摄)。  
  下图:阿尔山市境内的森林公路(2019年11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2020年7月3日,野鸭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湖中游弋。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上图: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乌苏浪子湖风光(2021年7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下图: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乌苏浪子湖风光(2023年7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2022年9月20日,阿尔山市白狼镇的手艺人在制作桦树皮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2022年9月21日,牛群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河岸边觅食。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上图:2023年7月6日拍摄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杜鹃湖风光。  
  下图:2024年5月9日拍摄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杜鹃湖。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3年8月31日,在阿尔山白狼鹿园拍摄的梅花鹿。  
  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上图:2023年8月31日在阿尔山市拍摄的彩虹。  
  下图:2023年8月31日拍摄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池风光。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左上图:2023年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开幕前一晚的焰火表演(2023年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右上图:2023年9月1日,游客在阿尔山市区观看花车巡游。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左下图:2023年9月1日,游客在阿尔山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拍照。  
  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右下图:2023年9月1日,一名骑行爱好者“打卡”阿尔山市火车站。  
  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2023年9月2日,观众在阿尔山森林音乐节现场观看表演。  
  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2023年9月2日拍摄的阿尔山市西口村,该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2023年9月2日,阿尔山市西口村村民董亚丽展示柳编产品。通过销售柳编等旅游纪念品,当地村民多了一条增收渠道。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2023年12月14日,游客在阿尔山市驾驶雪地摩托游玩。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3年12月14日,游客在阿尔山市雪村内游玩。  
  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2023年12月14日,游客在阿尔山市森林牧场景区与梅花鹿互动。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阿尔山市的大兴安岭风光(2023年1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梁婉珊 摄
  2024年5月12日,第十六届阿尔山杜鹃赏游季暨“好森GO”健步行活动在阿尔山市好森沟国家森林公园举行,游客在好森沟国家森林公园健步赏景。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4年9月6日,游客在阿尔山市白狼镇白狼鹿园游玩。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4年9月6日拍摄的阿尔山市夜景。当年6月,经文化和旅游部组织认定和公示,阿尔山旅游度假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4年9月7日,“发现阿尔山之美”品牌活动在兴安盟阿尔山市举行。  
  新华社发
  上图: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三潭峡(2024年9月7日摄)。  
  下图: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马群(2024年9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上图:2024年11月10日,演员在阿尔山市太伟滑雪场开板仪式上表演舞蹈。  
  下图:2024年11月10日,滑雪爱好者在阿尔山市太伟滑雪场滑行。  
  当日,阿尔山市太伟滑雪场开板,上百名滑雪爱好者共同开滑,喜迎雪季。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4年12月30日,游客在阿尔山市圣泉广场观看火壶表演。  
  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2024年12月31日,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体验“泼水成冰”。  
  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上图:2025年1月1日,牧民牵着骆驼进入阿尔山市迎新年冰雪那达慕现场。  

  下图:2025年1月1日,射箭选手在阿尔山市迎新年冰雪那达慕现场比赛。             

  当日,阿尔山市举办迎新年冰雪那达慕,为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的冰雪体验。  

  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2025年5月19日,“5·19中国旅游日”兴安盟分会场活动暨2025年阿尔山杜鹃赏游季启动仪式在阿尔山市奥伦布坎景区举行。
  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2025年5月19日,游客们在阿尔山市奥伦布坎景区参加骑行活动。
  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2025年5月19日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拍摄的夕阳下的湖泊风光。
  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