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10日电(李倩)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核心产业聚集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呼和浩特经开区”)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基础,以培育企业创新生态为动力,以全面推动能级提升为目标,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优化营商环境 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智能光伏支架、升压一体机、汇流箱、逆变器……在呼和浩特经开区内蒙古双杰塞都电气有限公司,高效、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项目,填补了内蒙古配电领域、新能源产业链空白。
2024年6月12日,内蒙古双杰塞都电气有限公司投运生产。从签约到投运,用时1年1个月,创造了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新速度。
北京双杰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志宏说:“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园区的工作效率和企业落地生根的决心。”
近年来,呼和浩特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全程代办、“不见面审批”、预约上门办理等服务,让企业办事更省心。服务大厅延长工作时间,增设自助服务终端,企业可以“随时办、就近办”,用高效服务传递“呼和浩特温度”。
呼和浩特经开区将原来的3582套公租房公寓改造为人才公寓,保障园区企业员工的住房需求,利乐、华耀光电、中电储能、双杰电气、瑞芬生物等园区企业共使用1860套。
今年,呼和浩特经开区围绕规划建设、城市交通优化、绿色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城市更新、住房保障等方面,重点实施8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4亿元左右,全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培育创新生态 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
科技创新是呼和浩特经开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去年,辖区企业华希生物获得牛大肠杆菌基因缺失灭活疫苗(Z9株)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批件;金宇保灵生物猪用重组口蹄疫0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求实智能等5家企业晋级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初创企业组决赛。
园区内涉及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在创新道路上大胆探索,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前不久,在呼和浩特市市工信局公示的2025年创新型中小企业拟认定名单中,呼和浩特经开区10家企业上榜。其中有深耕新能源领域的双杰塞都、新远景集团,有专注新材料研发的中拓铝业、圆速蒙泰,还有科比特航空、原生元生物等一批科技型新锐企业。
近年来,呼和浩特经开区通过强化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未来产业四个领域,在生物疫苗、生物制药等10个方向、18个点位,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目前,呼和浩特经开区共有7家科技领军企业,新培育推荐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在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卢玉忠表示,将继续加强科技服务,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规模化。聚焦优势产业,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布局创新平台、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加快能级提升 构建现代化产业高地
从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到技术推广,再到供(配)电,占地60亩的的东方风电总装车间智能制造基地,是呼和浩特经开区产业能级跃升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呼和浩特经开区通过“强链、补链、延链”,从单一制造向“研发+制造+服务”全价值链转型。
前不久,呼和浩特市生物智造谷启动建设暨现代合成生物研究院在内蒙古蒙科聚总部基地成立,这个研究院由呼和浩特经开区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打造。
目前,呼和浩特经开区已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为支柱性优势产业。园区内聚集22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形成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呼和浩特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马文静认为,建设生物智造谷是呼和浩特经开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经开区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让传统产业更具活力,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打造内蒙古规模最大、产业链完整的动物疫苗研发生产基地、电力电气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基地。
今年1月至5月,呼和浩特经开区新签订招商引资投资协议32个,协议总投资209.8亿元;区外到位资金20.05亿元,同比增长75%。
卢玉忠说,我们将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