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11日电 2025避暑气候旅游发展大会于9日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论坛中心举办。大会期间,兴安盟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武金虎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过去一段时间,兴安盟气象局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进展?能否举例说明一些具体的项目或成果?
武金虎:近两年,兴安盟气象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紧紧围绕“三个高水平”“三个高质效”,全力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气象科技支撑。
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方面,一是首个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建设项目获批建设,区域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显著提高。二是建立全国首家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大力推广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技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经过对比实验,每亩地可节水70吨、节电4.5度、节约劳动力35元,综合节支不少于185元;力耕地保苗5500株、粮食亩产700公斤以上,实现节水节电、降本增产。三是与上海市气象局结对帮扶,推动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落地应用,实现预报分析和预警防御指引方案的快速编制和分钟级响应。引进气象健康指数、森林康养指数等前沿评估模型,构建兴安盟旅游气象康养综合服务平台,康养旅游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在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方面,一是深入落实“131631”递进式服务机制和“32101”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深度融入全盟应急指挥和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特别是在森林草原防灭火、粮食安全、防汛抗旱等方面,多部门高效协同联动,共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二是扎实推进气象+赋能行动,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实现农业气象服务覆盖粮食生产全过程。助力兴安盟获全国唯一“全域避暑旅游目的地”金名片,开展杜鹃花、五角枫红叶等特色旅游专业气象服务。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建立重点单位管理工作机制,推动重点单位监督检查纳入安委会安全生产检查内容,初步形成“四个1”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模式,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新华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兴安盟气象局将如何加强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应对工作,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支撑?
武金虎:面对日益显著的气候变化影响,兴安盟气象局将从三方面强化支撑:一是深化部门协同,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建数据共享平台,针对农业、能源等重点领域编制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为碳达峰碳中和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撑;二是夯实科技基础,整合气象数据构建气候变化数据集,联合上级气象部门与科研院所强化气候变化研究,建设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提升气候模型研发与极端天气机理研究能力;三是聚焦生态与风险防控,开展草原森林气候承载力评估,建立分行业风险评估模型,强化气候可行性论证,从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到重大工程布局,全链条助力地方可持续发展。
新华网:兴安盟气候条件优越,在康养和旅游领域有独特优势,气象部门在气象赋能康养和旅游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介绍一下相关工作的进展或者工作成效。
武金虎:依托“凉爽气候+优质生态”双重优势,兴安盟气象部门以专业化服务助力区域打造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通过精细化气候资源评估,完成全域避暑适宜区区划,确定阿尔山、乌兰毛都草原等核心区域为“夏季舒适日数超90天”的优质避暑带,其中阿尔山年均夏季气温 18.7℃,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3万个以上,为避暑旅游目的地认证提供硬核数据支撑。
创新推出“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 实时监测系统,通过景区电子屏、文旅平台等渠道发布。开发“气象+交通”联动预警机制,实现极端天气下旅游线路的智能调度。结合气象数据打造旅游线路,带动周边200余家民宿、农家乐形成集群效应,让“天然氧吧+清凉夏日”成为兴安盟避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