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11日电 2025避暑气候旅游发展大会于9日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论坛中心举办。大会期间,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天凤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请问王局长,兴安盟是如何通过非遗保护利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王天凤:兴安盟的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林俗文化交相辉映,拥有乌力格尔、图什业图刺绣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来宝、树皮画等79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居全区前列。近年来,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结合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以“四新举措”推进“四个转变”,实现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一是规划新布局,实现从条线管护到同保共护的转变。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非遗+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分级分类完善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协同保护开发机制,保障传承人主导权和核心技艺完整性,进一步规范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程序与过程,确保“有形”资源与“无形”资产有机统一、同保共护。
二是构筑新场景,实现从静态展示向活化传承的转变。我们立足“见人见物见生活”,从市场导向、游客视角出发,创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非遗工坊4个、自治区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2个,建设盟级非遗传承基地、工坊33个,通过传承人讲解演示、游客互动体验、非遗研学交流等方式,让非遗文化可感知、能体验、有温度。
三是培育新业态,实现从单一体验到复合消费的转变。我们围绕营造全方位“非遗+旅游”体验,大力推进非遗文化与旅游要素深度融合。在“吃”方面,深入挖掘非遗工艺和地方饮食文化,推出“留客包”等网红美食;在“住”方面,将非遗元素融入建筑设计、室内软装,打造草原宿集等特色民宿;在“行”方面,在“歌游内蒙古,梦幻阿尔山”主题列车上,开展呼麦、马头琴等非遗演出;在“游”方面,非遗文化巧妙融入标识导览、景观小品等公共服务设施中,打造2条自治区级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在“购”方面,以跨界创新、古今融合方式,培育阿尔鹿、米宝、图什业图刺绣、树皮画等主题IP;在“娱”方面,推出《水韵阿尔山》《当潮流遇上冰雪》等非遗演艺。通过以上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游客在润物无声中可以感受非遗魅力。
四是打造新机制,实现从物质“富口袋”到文化“富脑袋”的转变。我们注重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非遗+旅游”,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运营模式,推动非遗传承、群众致富、旅游发展“三赢”。以图什业图刺绣为例,我们成立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等平台,累计带动2.6万名妇女参与刺绣产业、29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提高2000元以上。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喜欢非遗文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发展“非遗+旅游”产业。
新华网:兴安盟推出“跟着赛事去旅游”等系列活动,如何点燃体育旅游新引擎?
王天凤:兴安盟坚持体育搭台、文旅助阵、经济唱戏,不断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推动“以赛促旅、以赛兴业、以赛惠民”。
一是丰富看点引爆“赛事流量”。我们依托林海、草原、河湖、冰雪、地质等资源,构建以全民健身赛事为基础、青少年赛事为重点、地方品牌赛事为特色、国内大型赛事为亮点的多场景布局、多业态融合赛事体系。2024年,先后举办“绿水青山”全国运动休闲挑战赛、U系列青少年射箭比赛、阿尔山马拉松、“红气球挑战赛”、全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锦标赛等400余场体旅融合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户外达人、游客在“兴安岭上兴安盟”以赛会友、以旅寄情,构建“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出游”观赛新模式。
二是打造“亮点”做大“游客留量”。在去年的兴安盟那达慕季上,我们不仅举办男儿三艺等传统赛事,还推出草原狂欢夜、马术实景剧、农牧民趣味那达慕等50大类、73项丰富多彩的活动。7月17日那达慕季启动式、8月8日传统那达慕开幕式当天,现场游客分别突破12万人次、17.8万人次,旅游收入分别突破1.2亿元、1.7亿元,均创历史新高。目前,全盟已形成春季中国旅游日活动、夏季兴安盟那达慕、秋季五角枫旅游季、冬季阿尔山冰雪节等四季体旅融合的活动矩阵,赛事“流量”转化为游客“留量”。
三是培育“卖点”提升“消费增量”。我们把发展赛事经济作为深化体旅融合的重要支撑,通过门票优惠、定制路线、美食体验、土特产展销等方式,开展“歌游内蒙古”“跟着赛事去旅游”“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促消费活动,激发“体育+文旅”商业潜力。去年,全盟接待游客2920万人次、同比增长29%,旅游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40%,阿尔山市获批“2024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今年,我们接续推出“跟着气候去旅游”“跟着赛事去旅游”“跟着艺术去旅游”“跟着文化去旅游”“跟着节庆去旅游”5个融合发展品牌。本次避暑气候旅游大会就是“跟着气候去旅游”的启幕活动。下一步,我们将在丰富产品供给、创新业态场景、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全力打造一批文体旅打卡点、目的地、精品线路,不断将体育赛事的“争金夺银”转化为旅游发展“真金白银”,吸引更多游客赛在兴安、游在兴安、乐在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