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内蒙古蒙优农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展厅在呼和浩特美通市场开业。这个总面积480平方米的展厅,整合内蒙古12盟市优质特产,并引入由内蒙古艺术学院与内蒙古慕凡文化传播公司联合打造的“非遗工坊”,通过“文化赋能+供应链整合”模式,破解内蒙古特色产品“有品质无品牌、有故事缺传播” 的发展瓶颈,为地方特产走向全国搭建全新平台。
蒙优农品展厅顾客络绎不绝。
展厅亮相:汇聚草原好物,搭建产销桥梁
走进蒙优农品展厅,480平方米的展示区划分明确:蒙字标产品区陈列着经过认证的兴安盟大米、河套面粉等优质特产;12盟市特产区如同“味觉地图”,包头的黄芪、阿拉善的苁蓉、通辽的牛肉干等1000余种产品有序陈列;文创与滋补品区则展示着初露雏形的非遗元素设计稿,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文化赋能计划。 内蒙古蒙优农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展厅开业。
“这个展厅不是简单的‘陈列柜’,而是连接草原与市场的‘转换器’。”内蒙古蒙优农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贺云龙介绍,展厅背后是覆盖60 个旗县的供应链网络,实现“按单定产、定量定向”的产销模式。
展厅二楼400平方米的办公区功能齐全,会议室屏幕上循环播放着12盟市特产的溯源纪录片。“我们要让每个来考察的客商不仅看到产品,更看到背后的产地环境、生产标准和文化故事。”展厅负责人说,开业当日已与内蒙古冀商联合会、内蒙古赤峰商会、内蒙古青年创业企业联合会、内蒙古准格尔商会等10多家商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约授牌。
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与内蒙古慕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建“非遗工坊 ”授牌仪式。
非遗工坊:注入文化灵魂,提升产品附加值
当天,非遗工坊正式挂牌,相关内容正在积极推进中。下一步,120平方米的空间将设置技艺展示区、文创研发区与直播互动区,将邀请银器锻造、皮画等非遗传承人入驻,与内蒙古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开展“非遗+特产+直播”创新研发。
“非遗工坊不是简单的手工作坊,而是给特产注入文化灵魂的创意引擎。我们三方携手,让非遗从保护走向活化,让物产从销售走向品牌之路。”内蒙古慕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贤表示,将通过三大模式实现文化赋能:一是技艺融入,如用民族刺绣装饰羊绒围巾,让银器艺人设计奶食刀具;二是故事赋能,为每款产品配上非遗技艺纪录片,扫码即可观看;三是体验升级,在直播区让网友实时观看非遗传承人的制作过程,增强产品情感连接。
蒙优农品供应链展厅“非遗工坊”。
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副院长云宇峰说:“我院深耕非遗保护与活化多年,有专业的师资团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更有培养‘懂非遗、会创新、能传播’人才的责任担当。而慕凡传媒在新媒体传播、品牌运营等领域的专业能力,恰恰能为非遗插上‘飞向大众’的翅膀。我们可以一起挖掘非遗背后的故事,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创作内容;可以联合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更可以搭建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让非遗在传承中焕新。”
据了解,非遗工坊预计8月正式运营,首批将重点开发“蒙字标+非遗”系列礼盒,涵盖奶制品、肉制品、滋补品三大类,通过文化附加值提升产品溢价空间。蒙优农品品牌负责人算了一笔文化经济账:普通特产礼盒可能卖80元,但若配上非遗刺绣包装和艺人签名故事卡,价格能提升50%以上,还能带动手艺人增收。
模式创新:构建“供应链+文化”双轮驱动生态
“内蒙古特产不缺品质,缺的是让消费者记住的文化记忆点。”相关专家分析表示,蒙优农品的创新在于通过供应链解决“物畅其流”的基础问题,通过非遗工坊解决“价值提升”的核心问题,形成“优质产品+文化故事+渠道网络”的竞争力。
按照规划,展厅将分三阶段推进发展:近期聚焦内蒙古本地企业福利采购,中期拓展至京津冀、长三角等市场,远期通过 “一带一路” 电商平台推动产品出口。“当内蒙古的奶食品礼盒上印着手艺人的故事,当特产包装里藏着可体验的非遗技艺,‘蒙字号’产品才能真正从‘地域特产’变成‘国民品牌’。” 蒙优农品董事长郑小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