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客观选择,也是提升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自2024年1月、2024年6月呼和浩特市先后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以来,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政策引领、需求导向、分步实施”原则,系统构建转型推进体系,创新“双试点”协同推进机制,促进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全市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前觉得数字化转型是大企业的事,听完政策解读才知道中小微企业也能找到适配方案。”在赛罕区数字化转型宣贯会上,某参会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颇具代表性。2025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工信局开展的全域宣贯行动已覆盖9个旗县区,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现场答疑”形式举办14场活动,包括数字化转型启动会、“百城千园行”系列活动、《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宣贯培训会等,吸引特色食品、生物医药等6大行业700余家企业参与,实现试点企业100%覆盖。
6月20日,新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举办了一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会议邀请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老师为企业讲解了工业化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以及技改补贴、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内容。
今年新城区规上企业德昇羊绒通过数转智能排产系统使库存降低了20%、交货周期缩短了30%,利诚食品通过数智化物联网改造节省20%人力成本,这些案例证明了中小企业可通过数转精准切入实现“小步快跑”。同时新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也成立了“数字化转型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一对一”需求梳理、政策匹配服务,随时收集厂房改造、设备联网等难题并跟进解决。
按照“诊断先行、分类施策”原则,呼和浩特市工信局持续推进企业改造。截至目前,已累计对接企业228家,完成数字化诊断135家,形成实施方案106项,企业签订改造合同83份。目前第一批46家企业已完成改造,正在开展首批项目验收,预计验收数字化改造项目46个,智能工厂、5G+工业互联网等标杆项目15个。
3月5日,经优化升级的呼和浩特市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启用。呼和浩特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速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试点期内企业可随时申请入库,鼓励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企业通过平台数字化水平评测自评等级,发挥示范作用;相关服务商需规范编写诊断报告与改造方案,实现“诊转一体”;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已发布验收材料清单,中小企业要根据清单内容留存资料,提升验收效率;服务商需协助企业建立网络数据安全制度及风险评估机制,提升企业安全防护能力。
呼和浩特市工信局针对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操作开展培训,并加快推进全市“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资源池建设,实现项目验收、资金申报等流程线上化和数字化转型全流程监管。
通过试点建设,呼和浩特正逐步构建数字化人才培育体系,通过政策宣贯、企业摸底等一系列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进一步摸清我市企业数字化水平现状,同时为吸引、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步入内蒙古“智改数转”创新融合中心的工业4.0创新实训基地,微缩生产线全真模拟生产流程,可以更直观地体验生产线的全流程运作。
“基地形成了工业和教育双轮驱动模式,为院校、企业、社会提供人工智能职业技能培训、实习实训、技能竞赛、证书考评、科技研学等服务。培养、输送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以及能源技术应用领域高技能人才,探索教育赋能工业产教协同发展之路,促进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创新实训基地负责人张力向记者介绍。
从政策宣贯的“播种”到标杆引领的“开花”,呼和浩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正迎来丰收季。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数字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记者 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