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守正创新 北疆文化绽放新光彩-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16 09:56:47
来源:内蒙古日报

锡林郭勒盟:守正创新 北疆文化绽放新光彩

字体:

  太仆寺旗边墙村焕然一新的村貌。

  原察哈尔盟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全景。

  在那达慕上,西乌珠穆沁旗白马方队入场。

  苏尼特左旗“国家的孩子”献爱心。

  锡林郭勒盟“马超”联赛。

  锡林郭勒盟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戍边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在此交融交织,成为各族人民群众丰厚的精神滋养。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委、行署立足地区实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传承创新中持续推动北疆文化繁荣发展。  

  深刻阐释北疆文化内涵

  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搭建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交流渠道,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设立北疆历史研究基地,配合中央民族大学在锡林郭勒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盟级立项北疆文化专题理论课题100余项,《加强北疆文化宣讲阐释研究——弘扬蒙古马精神,砥砺奋进新时代》等13项课题入选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个自治区级课题已结项。原创课程《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助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探索实践》被评为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

  社会宣传氛围浓郁。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创新实施宣传教育“6+8”工作法,挖掘运用6类案例、依托8种载体,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出广播剧《永远的红书包》、动画片《世界瑰宝——多彩的民族记忆》等系列专题片和《知青看草原》栏目,开设“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专题专栏,刊播刊发新闻产品1000余篇(条)。一体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深化拓展“国旗耀边关”铸魂工程,全盟累计规范升挂国旗3万余面,开展“向国旗敬礼”“我与国旗合个影”等活动3000余场次。

  文艺精品硕果频出。制定《锡林郭勒盟文学艺术创作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激发创作活力。歌舞剧《浑善达克》、歌曲《北疆晨曦》等5部作品获评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我的乌兰牧骑》《白马》《黄斑鹿》《醉美故乡》等入选自治区艺术精品工程和重点创排剧目,小品《壕》荣获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文化中国”板块三等创优作品。拍摄制作弘扬蒙古马精神主题纪录片和体现中法友谊的乌珠穆沁白牛题材纪录片。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承人梯队化培养计划,四级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完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14项、自治区级项目12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名、自治区级传承人142名。建设非遗展馆8个,非遗传承基地(所)43处。太仆寺旗《灯笼编织:家门口就业,“灯笼社”点亮新希望》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正蓝旗查干伊德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突出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锡林郭勒盟以马产业和马文化为载体,倾力做好“蒙古马精神”的传承弘扬。打造“马超”IP,连续举办三届蒙古马超级联赛,持续拉动文旅综合营收。推动现代化马产业提档升级,打造马都核心区,构建马乳品、马医药制品等五大序列产品体系,注册商标120余个。创排大型室内实景剧《蒙古马》。联合中国马业协会、骐骥(深圳)国际马术俱乐部,系统调教蒙古马并培育PONY马品种——蒙萌马,填补了国内PONY马市场空白。

  传承发展草原文化。致力打造全国知名草原生态文化旅游首选地,推动草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交融发展。锡林浩特被确定为夏季那达慕永久举办地,“歌游内蒙古、相约那达慕”主题推介活动走进上海等地,推出“天天那达慕”“草原音乐节”“奶酪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打造“浑善达克沙地旅游环线”“99号公路”等精品线路,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入选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擦亮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坚持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并重,启动元上都遗址及博物馆展陈提升和旅游促进计划,打响“千年元上都、百里金莲川”文旅品牌。完成元上都遗址文物保护性修复、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提升、游客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元上都遗址景区启动5A创建。面向京津冀开展重点旅游资源推介,金莲川赏花节、贵由赤草原马拉松等成为区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冰雪旅游不断拓展。推进冰雪资源与龙舟、汽车、美食、民俗等业态深度融合,丰富冬季旅游。承办全国大众冰雪季,举办中国大学生冰上龙舟锦标赛、浑善达克天梯·二月二龙抬头冰雪拉力赛、千里草原风景大道“千里万人冰雪大穿越”等赛事活动,吸引全国汽车发烧友深度体验草原风光。推出冬季那达慕、冰雪短道拉力赛、冰(雪)雕展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冰雪元素全方位融入生活。

  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普惠均等、群众满意,一体化目标初步实现。全盟博物馆、乌兰牧骑宫等一批公共文化阵地完成提档升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体系基本形成,分别建成72家和110家。四级文明实践网络不断优化,打造文明实践点864处。建设“百年光影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兵团小镇”等特色展馆,“两个打造”落地见效。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入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行动,积极培育农牧民文艺汇演等文化品牌。开展“百姓村晚大舞台”“百姓村歌大舞台”网络赛事150余场,浏览量达200余万人次。“辽阔草原、巳季欢歌”2025年锡林郭勒春节联欢晚会获全国春晚好作品奖。实施“鸿雁悦读”计划,推进全民阅读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融合发展,创新性打造“红书包”“努德勒”等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和“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扩面增效。

  数字赋能创新服务。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工作,打造文化传承发展新载体。建成“北疆草原艺术资料馆”文献数字化平台,研发手机端数字图书馆APP,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学校和社区图书室、“中心书房”等场所的智慧化建设,搭建立体化、网络化、智能化高质量阅读服务平台,线上实现阅读资源扩展,线下实现通借通还,进一步提升纸质版图书流动率与利用率。

 持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

  搭建对外宣传矩阵。持续深化与央媒、自治区级媒体的联动合作,策划推出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树立锡林郭勒盟对外宣传形象。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内蒙古日报》等媒体拍摄《重走马可·波罗之路》《人类的记忆——元上都》等专题片,《你好生活》《“央young之夏”辽阔草原锡林郭勒歌会》《星光大道——夏日星光夜》等一批央媒大型节目相继在锡林郭勒盟录制。在全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期间,共有来自全国30家媒体的100名记者到现场采访,800余家媒体平台转载发布相关新闻报道,曝光量达到50亿次。

  发挥新时代乌兰牧骑作用。全盟14支乌兰牧骑坚持改革创新、弘扬优良传统,自觉担负起新的使命任务,《我的乌兰牧骑》入选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歌曲《我的勒勒车》《浑善达克》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天边的草原》等多部剧目入选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乌兰牧骑赴国内15个省市交流,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称号。

  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依托口岸优势,构建“文艺+旅游+体育+经济”为一体的文化传播矩阵。赴蒙古国东戈壁省赛音山达市、扎门乌德县举办“热烈庆祝中蒙建交75周年文艺演出”活动,开展“万里茶道”中蒙俄青少年文化艺术研学、“千车万人”中蒙跨境自驾游、“万里茶道、草原清风”第九届摩托车自驾那达慕,承办首届“一带一路”中俄蒙体育系列赛。中欧班列过境18000列,经济货物承载着文化附加值被运载到1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城市,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本版文图均由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提供)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