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那达慕上的“国家的孩子”-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20 23:12:01
来源:新华网

草原那达慕上的“国家的孩子”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20日电(郝芳芳)悠扬深情的马头琴声响起,67岁的马冬梅双膝跪地,双手举起一条苏绣,将这份礼物送给草原额吉的代表热勒吉德玛老人。

  老人接过礼物后,将马冬梅扶起,缓缓地在她的额头上亲吻。紧接着,二十名“国家的孩子”依次与老额吉行礼拥抱,记忆与情感随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奔涌。

  7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草原那达慕开幕式上的一幕,打动了现场观众。这是“国家的孩子”们,又一次情感上的集体释放和对内蒙古大草原的集体致谢。

  来到锡林郭勒后,杨立军与家人拍的第一张全家福。(图片由杨立军提供)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我国南方3000多名孤幼儿被分批送到内蒙古11个盟市37个旗县,在千余个家庭抚养下长大,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当时,锡林郭勒盟收养了880人。

  1958年出生的马冬梅,在1岁半时从江苏来到锡林浩特,被赶大车的父母收养。12岁时,养父去世。16年前,养母离世。在那达慕开幕式上,马冬梅见到热勒吉德玛老人时,情感再也控制不住,止不住的眼泪是对父母的思念。

  1960年,1岁半的杨立军被锡林浩特市一对夫妇收养,尽管当时他们的儿子已经21岁,但仍对这个女儿宠爱有加。现在养父母先后去世,能让杨立军睹物思人的是母亲留给她的一个挤马奶桶。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那达慕举办期间,锡林郭勒市多个路口设置爱心形状红绿灯,欢迎“国家的孩子”的亲人。新华网发(奔腾融媒供图)

  杨立军第一次听到“国家的孩子”这个称呼是在初中毕业时。那一年,养父找到校长,说杨立军是“国家的孩子”,希望让她读完高中。而这几天,在锡林浩特市区多个路口,圆形红绿灯被替换成爱心形状,这是当地为了欢迎“国家的孩子”的亲人们特意设置的。

  60多年前,被分批送到内蒙古的“国家的孩子”们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2023年4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成立“国家的孩子”寻亲专班,建立“一人一档”寻亲工作台账,设立13个“国家的孩子”信息、血样采集点,目前已帮助锡林郭勒、呼和浩特、通辽、乌兰察布、包头、呼伦贝尔、阿拉善、乌海等地的40多名“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

  7月19日,第35届草原那达慕大会在锡林郭勒盟举行,主办方邀请45位“国家的孩子”的亲属,在草原最美的季节回家看看。

  当晚,“国家的孩子”们和亲友在锡林浩特相聚,他们将活动主题定为——有一种大爱叫“内蒙古”。海霞今年1月成功认亲,从家乡来的哥哥弟弟诚挚地说:“感谢内蒙古大草原对妹妹的抚养”。王昭光找到妹妹、哥哥后,计划回苏州看看。她说:“我的根在草原,草原就是我的家,永远是草原的女儿”。

  身在二连浩特边境的达日玛是“国家的孩子”,也是家中的第二代护边员,那达慕开幕式上,儿子乌尼孟和作为第三代护边员,带着护边驿站的国旗走方阵。

  达日玛一家三代守边70多年,“国家的孩子”薪火相传。(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