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的时代浪潮下,发电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焦点。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唐托电公司)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科技创新为驱动,在经营创效、绿色发展、智慧生产等领域多点发力,实现时间过半、年度任务目标过半的“双过半”目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铺就一条坚实路径。
改革显效 活力迸发
“要加大改革穿透力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形成精益创效思维,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为全面建成千万千瓦级‘风光火热储’综合能源示范基地提供坚强保障。”大唐托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春宇在2025年年初工作会上发出动员令,为企业全年发展确立奋进方向。

大唐托电公司锚定改革目标,通过优化岗位配置、深化技能培训、完善激励机制,以全链条精益管理体系激活发展动能,在经营创效、安全生产等领域多点突破:精准研判市场需求,深挖调峰潜力,上半年发电量达122.6亿千瓦时,可满足约四百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修旧利废创效近千万元;“千万千瓦级特大型风光火热储一体化能源基地稳定送出与协同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安全高效完成3台次机组检修及DCS自主可控改造,设备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为稳定发电筑牢坚实屏障。
改革不仅激活企业发展动能,也为职工成长搭建广阔舞台,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此前我担任作业组长,公司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后,新岗位与我的技能专长高度契合,现在我每天都充满干劲,用实际行动回报公司的信任与栽培!”该公司检修一部汽机二班副班长车爽话语中表达出对企业改革的认可与对事业的热忱。
绿电进京 热暖万家
“双过半”亮眼成绩的背后,镌刻着大唐电力人“提供绿色能源 点亮美好生活”的初心印记,更书写着央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
随着蒙西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2024年9月30日正式投产,内蒙古高原的“风光”跨越千里山河,在华北平原暮色中化作万家灯火。作为京津唐电网的核心电源点,大唐托电公司以火电集控中心为依托,深度融合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搭建风光火储一体化协同管控平台,将多源数据流融合统一监控,同时搭配自主研发的智能监盘小程序与预警系统,提升运维响应效率超30%,缺陷预警与处理能力大幅增强。与此同时,运用功率预测模型这一“智慧大脑”,动态优化风机、光伏设备检修时序,让每一缕风、每一束光都尽其所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5月16日,新能源单日发电量达2583.96万千瓦时,刷新并网以来最高纪录。”大唐国际托克托新能源事业部负责人黄晓峰指着监控大屏介绍道,“我们实时监控风机运行状态,精准捕捉发电窗口期,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发电效率突破,持续提升‘绿电进京’占比。”
据悉,该项目每年可生产绿电41亿千瓦时以上,节约标煤超过1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50万吨。
同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温暖工程”的核心热源点,大唐托电至呼市长输供热工程在2024至2025供热季期间,历时188天连续稳定运行,累计输送热量超2000万吉焦,为5300万平方米土地送去融融暖意,顺利完成供热季各项任务目标。目前,该公司另2台机组供热改造正在紧张筹备中,投运后供热面积增至7200万平方米,减排二氧化碳约52.58万吨,让青城上空的蓝天更加透亮。
创新升级 智领未来
“双过半”不仅源于对传统业务的深耕,更得益于创新驱动下的智慧升级。该公司以“智慧电厂”建设为抓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质生产力要素深度融入电力生产各环节,以“智”提“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走进该公司智慧控制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机组参数、设备状态等数据一目了然。AI智能监盘系统实时监测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核心设备的运行参数,能对温度骤升、压力异常、振动超标等危险信号毫秒级响应,实现机组运行状态实时预警与动态优化,大幅提高设备可靠性,故障率降低20%。该公司构建的智慧仓储体系实现了物资从入库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理,入库效率提升30%,每年可节约保管维护成本近30万元,项目获评中电联2024年电力行业物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典型案例,成为行业智能化管理标杆。

在以往燃料质检中,采样、制样、化验流程耗时长、人力成本高。随着智慧燃料系统投运,这一局面迎来改观。在智慧燃料管控中心,机械臂将贴着“数字身份证”的样品精准送入分析仪器进样口。从样品进入化验室到最终煤质分析报告生成,整个过程无需人工读数、记录、计算,全程由智能系统驱动。“我们将入炉采制化业务全线并入智慧燃料系统,完成燃料‘入厂-入炉’全流程闭环,制样速度提升40%,单个样品处理时间从7分钟压缩到4分30秒,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同时通过精准煤质数据优化配煤方案,确保锅炉‘吃得高效、烧得清洁’。”该公司燃料质检部副主任刘海韬介绍道,“智慧燃料项目荣获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2025年火电燃料技术五星级创新成果。”(冯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