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现代牧歌-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25 22:06:00
来源:新华网

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现代牧歌

字体: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25日电 题: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现代牧歌

  新华社记者勿日汗、贝赫

  夏日的风拂过无垠的锡林郭勒草原,随风飘来的不只有悠远的牧歌与嗒嗒的马蹄声,键盘敲击声、智能机械低鸣声等正悄然融入这片边疆土地,现代畜牧科技与全新发展理念奏响草原现代牧歌。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草原上,牧民王金强手持扫描仪走在牛群中,他来到一头健硕的华西牛旁,对准牛耳上的二维码标签轻轻一扫,这头种公牛的系谱信息瞬间在平板电脑上清晰呈现。

  “以前挑好牛靠经验、凭眼力,现在靠的是它‘身份证’里的硬数据。”48岁的王金强在1.3万亩草原上养殖种牛,他家牧场最好的种公牛一头能卖10万元。

  王金强养的华西牛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导培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与国际同类型肉牛品种相比,华西牛的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认识到国产新品种优良品质的王金强,对自家畜群结构进行调整,不再养羊,专心养牛。并逐步淘汰本地牛,只养售价更高的华西牛种公牛。他通过人工授精技术精准优化种群基因,繁育的优质种牛不仅成为本地抢手货,更远销全国多地。

  草原深处的牛羊若想远销全国,牧民与客商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需打通。从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回到草原的“80后”牧民孟和巴图正在做这件事。2016年,他带领乡亲们创办了东乌珠穆沁旗额吉音高毕活畜交易市场。

  每周一三五,这一锡林郭勒草原上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周边两三百公里内的牧民们用车将牛和马拉到这里交易。通过互联网获悉这里畜产品行情的天津、河北、河南等地的客商们也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购买牲畜。

  过去,外地客商想买草原优质牛羊肉,需要跟着本地向导走进一户一户牧民家挑选,效率极低。而牧民想出售活畜,大多只能坐在家里等客商上门。因为不了解市场行情,有时也会遭遇恶意压价。

  随着草原上一个个活畜交易市场的出现,这些困惑迎刃而解。通过交易市场“互联网+实体”模式,草原深处的牛羊走进全国大市场。

  “想要购买活畜的人,只要带着钱来就行,这里货源充足。想卖牛羊的牧民,一般半天就能卖掉带来的牲畜,价格透明、合理。”孟和巴图说,2024年,这个市场牲畜交易量达7.3万头,交易总金额3.28亿元。

  有别于孟和巴图一年四季在交易市场上的忙碌,年轻牧民额日和木“唱响”的是另一种风格的现代牧歌。

  半年放牧、半年放假是正蓝旗上都镇黄旗嘎查牧民额日和木的生活常态,支撑这惬意生活的是他精心经营的智慧牧场。

  7月,额日和木的牛圈空荡荡,他正在规划外出旅游行程。因为改变了传统放牧方式,每年6月至11月他的生活不再忙碌。

  “我的牛群每年同一时间集中冷配,11月集中接犊,养殖半年后,牛犊在6月集中出栏,剩余基础母牛就在3000亩草原牧场上自由放养,不再耗费人力。”额日和木说。

  走进他的金马鞍家庭牧场,打草机、捆草机、牧草运输车、饲料搅拌机、远程监控摄像头……现代牧业所需机械设备应有尽有。在它们的帮助下,额日和木一个人便能管理这座3000亩的牧场。

  “从小看父母从春忙到冬,所以,过去很多年我对牧民生活的印象就是‘累’。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有了这些机械设备,牧场里的工作轻松多了。”额日和木以秋季打草、储草工作举例说,过去用传统设备需要工作15天,如今用现代化机械只用一天半就可以完成。(完)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