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创新构建“四级联动、数智赋能”的现代化院前急救体系,实现了城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从26分钟到10分钟的质的飞跃。
体系重构,织就全域覆盖的生命守护网。呼和浩特市通过“强首府”工程实施急救资源战略性重组,构建起1个急救指挥中心、1个紧急医学救援基地、5个旗县急救分中心、56个网络医院急救站的多级网络架构。4600余万元的专项投入使急救站点数量实现翻番,急救站由原来23个增加至56个,急救车辆配置达到每3万人1.44台的领先水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纳入急救网络,创新性地将三级体系拓展为市、旗县、乡镇、村四级体系,使偏远地区急救响应时间缩短40%以上。
同时,呼和浩特市打造的“120+96720”双平台运行模式,实现急救与非急救服务的精准分流。数据显示,非急救转运平台开通后,危重症患者急救资源占用率下降14.3%,有效解决了“急救不急”的资源错配问题。这种分类管理模式为全国院前急救服务标准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旗县急救分中心功能,在旗县乡镇卫生院增设急救站或联合急救站,将村卫生室纳入120急救网络,通过急救分中心调度基层家庭签约医生,使基层、偏远地区急救患者得到第一时间救治。
机制创新,构建高效协同的运行体系。呼和浩特市卫健委建立以《呼和浩特120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考核细则》为核心的星级评定制度,设置响应时效、设备完好率、患者满意度等28项量化指标。实施动态管理的“五星评定”制度以来,各急救站平均出车时间缩短31%,急救文书合格率从84%提升至100%。
四个包联小组通过“定期驻点+远程督导”方式,实现全市56个急救站点的同质化管理。2024年质量评估显示,基层急救人员技能考核合格率、急救设备使用规范率均达到100%。
此外,与交管部门共建“生命绿色通道”智能调度系统,在早晚高峰时段实现救护车优先通行。数据显示,该系统使城区主干道救护车通行时间大大缩短,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赢得宝贵抢救时间。
数字赋能,科技重塑急救生态。据了解,新一代指挥调度平台集成GIS定位、智能分诊、医学指导等模块,实现“呼救即定位”的快速响应。技术升级后,调度准确率提升至99.96%,重复调派率降至0.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4辆5G救护车构建的移动ICU网络,可实现12导联心电图、超声影像的实时回传。临床数据表明,急性心梗患者从接诊到球囊扩张时间(D2B)最快缩短至60分钟,远低于国际90分钟标准。
探索DeepSeek模型在急救指挥调度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智能化调度水平,提高调度效率。依托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建设心电图智能诊断平台,创新发展心电检查和远程诊断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基层急救站(点)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为急救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区域协同,打造应急救援共同体。呼包鄂乌四地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共同签署了《呼包鄂乌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书》,依托四市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跨区域转运互认互援,建立“绿色通道”转诊机制,提升紧急救援工作质效。
与天津市急救中心、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及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开展突发事件院前急救应急演练,通过跨区域、多部门的联合应急演练,有效提升院前急救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水平,形成“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的区域化应急救援格局。
法治保障,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呼和浩特市多部门联合修订《呼和浩特市救护车配置使用规范》,将符合条件的236台120网络外救护车纳入统一调度平台,实行分类管理、统一标识编号,严把准入关。同时,《呼和浩特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已列入2025年立法计划。
从“跟跑”到“领跑”,呼和浩特市用系统思维破解院前急救发展难题,探索出一条资源受限地区建设高效急救体系的新路径。(记者 寇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