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革”撬动“大民生” 呼和浩特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26 20:57:14
来源:中新网

“微改革”撬动“大民生” 呼和浩特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字体: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以“提升群众就医体验”为导向,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抓手,创新推出八项便民就医举措,多维度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深化便民就医系列“微改革”,以便民服务“小切口”撬动看病就医“大民生”,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试点“免陪照护”服务。出台“免陪照护”试点方案,选取骨科、肿瘤外科、重症医学科等35个试点病区,在14家三级医院启动实施。在市第一医院成立了“全市免陪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加强业务培训考核,统一服务规范流程,落实三方与院方“双护士长”管理制度。“免陪照护”服务由患者自主选择,提供24小时专业护理。目前已有近个名位患者享受这项贴心服务。

  推出“金牌护士”服务。深化“互联网+护理”服务改革,明确专业服务的机构、人员、资质、项目、流程及平台管理。群众可通过爱青城APP,在线选择医院和服务项目,手机一点、“线上”下单,护士上门提供护理服务。目前在线医院17家,能够开展母婴护理、外科护理、居家康复、推拿按摩、中医康复等100余项服务项目,充分满足居家失能老人、术后康复等患者专业化护理需求。

  实施“优质专家”服务。借助京蒙医疗倍增计划、“双首”健康行动,引进专家团队147个,帮扶科室188个。市政府与自治区卫健委联合发文开展三级医院专家下沉5个旗县三年帮扶行动。进一步建立完善对口帮扶和医联体运行机制,区内外900多名专家下沉基层参与出诊、查房、手术、带教等诊疗活动,群众在家门口近享“大专家”服务。近年来,来呼就医的人次、基金支出数均为赴外就医的3倍左右,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区”目标。

  开展“延时门诊”服务。在自治区中医院、969医院、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市第一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自治区口腔医院)、市中蒙医院、市第二医院等多家三级医院开设了延时门诊,最晚延长至晚间22点,通过错峰接诊,有效解决上班、上学族白天没时间看病的难题。同时,在全市3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政策,部分开通“诊间结算”、多学科门诊、日间手术和放化疗服务。针对慢性病老年患者实行“长处方”,允许一次最长开具12周用药。

  深化“家医签约”服务。推动医疗服务重心“下移”、健康管理服务“前移”,全市组建家医团队1184个,涵盖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11个基础服务包,居民可通过“青城医疗”小程序自主选择家医和个性化服务。由医保基金承担签约部分费用,累计拨付签约服务资金2431.75万元。全市重点人群签约率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管理率均达到80%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4年达到34.43%,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完善“智慧急救”服务。全市“一张网”布局,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系统增加手机定位、视频呼救、听障人士报警、在线医学指导、车载监护数据实时回传、远程视频会诊等功能,患者“上车即入院”。120市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平均急救反映时间缩短至12分钟,危急重症现场救治率达到98%。同时开通“96720”非急救转运平台,实施“急救+非急救”分类保障服务。市域外与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3市实现区域一体化运行。

  推行“长护险护理”服务。我市作为“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城市,将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采取机构住养、机构上门、居家组合护理(亲情照护+机构上门照护)多种模式,更好保障失能人员享受专业优质护理服务。根据失能等级评定结果,失能人员每月可享受600-1800元的护理费用,有效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经济负担。目前累计享受待遇人员18639人,基金支出28888.25万元。

  加大“药品保障”服务。医联体(医共体)内药品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乡镇(社区)享受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全市公办医疗机构医保定点应纳尽纳,开通门诊统筹,加大常用药品采购,上线“医保便民服务电子地图”,一图在手、精准导航,不断刷新市民就医购药新体验。对于原研药等部分特殊、短缺药品,与第三方医药机构合作“移动药房”“共享药房”,同时积极推进医保“线上购药”,开通美团、京东等线上购药零售药店103家,多渠道满足群众就医购药需求。(记者 张林虎 张玮)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