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31日电(李倩)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些年轻人正在默默“扎根”基层。有的人守着博物馆的文物,讲述草原千年的故事;有的人回到牧区,带领乡亲们把蒙古包卖向全国;有的人走进基层办公室,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
他们选择基层,让“基层就业同样能出彩”变得可感可知。
乡土深耕中绽放人生芳华
在锡林郭勒博物馆,满来正在策划“北疆刻纪 岩印锡林郭勒”岩画展。这位通过人才引进扎根基层文博一线的草原青年,10年间策划了6个精品展览,接待观众3.5万人次。他主导的“额吉的奶茶”民俗体验活动获评自治区教育优秀案例,培养的“小小讲解员”成为文化传承生力军。
满来说:“我们要做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让更多人了解草原历史,爱上北疆文化。”从北京大学深造到田野考古实践,从展览策划到学术研究,满来在基层找到了事业与理想的交汇点。
镶黄旗嘎查级就业帮扶协管员格日勒图格其白天走访牧户记录数据,傍晚打理自家牧场。格日勒图格其认为,既能守护家乡的蓝天白云,又能为牧区发展出力,这种获得感很实在。
作为锡林郭勒盟政协常委、自媒体人,“95后”姑娘乌音嘎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草原生活,播放量累计突破5亿次。她传播北疆文化,深入牧区调研,帮助牧民解决销售难题。同样扎根草原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草畜系生物工程研究院主任郭梁,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带领团队致力于肉乳掺假检验检测技术研发,填补自治区多项技术空白。
筑巢引凤激活基层“一池春水”
《锡林郭勒盟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实施意见》规定,对引进人才最高给予20万元安家费,实施“预引进”制度为在校生提供生活资助,建立“绿色通道”实现人才即收即办等,这是锡林郭勒盟筑巢引凤的缩影。
“回到家乡工作,政策给了我们底气。”东乌珠穆沁旗的蒙古族姑娘阿闰其木格说。她的工资由嘎查集体经济补贴3000元、人社部门就业见习补贴1589元两部分组成。东乌珠穆沁旗的工资“见习+兜底”模式,是吸引年轻人返乡的实招。见习期满后,优秀人才可进入嘎查“两委”,需要继续锻炼的通过公益性岗位过渡。东乌珠穆沁旗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额日和穆说:“我们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不能让他们觉得回来是‘将就’。”
政策红利在300公里外的阿巴嘎旗也结出硕果,人社部门的创业扶持政策助力蒙根陶丽蒙古包加工有限公司成长。
公司创始人满其尔介绍,创业关键期20万元的政府担保贷款及贴息支持如同及时雨,后续人社部门提供的职业牧民资格认证和精准的技能培训对接,不仅为企业发展持续赋能,更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锡林郭勒盟人社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盟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任务的89.38%,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76.5万元,全盟19家创业园(孵化基地)在孵创业实体54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