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穿过玉米叶片间的缝隙,洒落在滴灌设备上,呈现出斑驳光影。
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农民秦国庆望着绿油油的玉米田说:“使用滴灌方式后,我家700多亩玉米地,1年节水19万立方米,既省水、省肥、省人工,还增产。”
“黄河明珠”乌海,年均不足160毫米的降水量与3200毫米的蒸发量形成悬殊对比。近年来,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17立方米的乌海市,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做好节水文章、提升用水效率,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节水“突围战”。
在农业节水增效方面,乌海市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的方法,全市建成4.36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采用“管道输水+田间滴灌”的节水方式替代传统漫灌,并配套水肥一体化和计量设施,亩均节水20%以上。持续推进农业用水权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农业用水权基准价,推进跨行业水权交易。以乌达区为试点,为91户用水主体发放用水确权证,登记亩数1.35万亩。
在工业节水减排方面,乌海市落实节水产业发展规划,推广高效节水工艺和技术,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已建项目2025年达到自治区行业用水先进定额标准,新、改、扩建项目达到自治区行业用水领跑定额标准。
近年来,位于乌海市的内蒙古广聚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先后建成应用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凉水塔节水技术、干湿联合闭式凉水塔等多项工业节水技术,年节水总量达430.7万立方米;乌海市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从2022年开始,积极改进污水处理工艺,以“E-pack绿色脱盐”技术对原有的反渗透脱盐水系统工艺进行技改,大幅提升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乌海市强化“审、批、取、供、用、节、排”全过程管理,通过项目准入“源头节水”、管网改造“路径节水”、技术改造“过程节水”和近零排放“终端节水”等方式,推动工业节水减排,交出了一份节水的亮丽答卷:万元GDP用水量45.04立方米,比自治区平均水平低40%;工业节水改造年省水量近千万吨。2022年至今,乌海市22家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节水量672万立方米;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16家、节水标杆企业2家、节水型园区2家。
在生产节水的同时,一场全民参与的节水运动也在乌海的学校、社区、家庭等领域广泛开展。乌海市滨河景观带安装土壤墒情监测站,监测土壤失水量和不同种类植物的需水量,从而控制苗木浇水时长和水量,实现园林绿化精准浇灌;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积极实施水资源定额管理,强化节水措施运用,延时灌溉、乔灌分区、动态补水、管道优化、加强巡查等多项节水措施的使用,让中心生态用水总量下降1/3。
“像管钱一样管水”,乌海市创新“零基预算”用水管理规则,率先实行“先预算、后用水”的水预算管理模式,动态调整用水指标,推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2025年3月,乌海市“加强多水源统一配置 实施水预算管理”获评2024年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乌海市还持续推进跨区域水权交易,创新推出“水权贷”以盘活水资源、激活“水市场”,创新跨行业水权交易,探索“以工补农、以农哺工”交易模式。
秦国庆家采用滴灌方式节水就是“以工补农、以农哺工”交易模式的实践。“我们通过投资建设农业节水灌溉项目获得水权,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缺水难题。”内蒙古东源生物环保有限公司工程师王志利说。如今这种“以工补农、以农哺工”的“合同节水+水权转让”交易模式正在乌海市全面推行,有效破解了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现实难题。
凭借“水权贷”,乌海市将沉睡的水资源转化为金融“活水”,助力企业绿色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深化用水权改革,推进水权交易,乌海市以工业推动农业节水增效,优化了工业、农业水资源配置。目前,乌海市累计完成水权交易71笔,盘活水指标3374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水权贷”入选水利部“2025年节水制度阳光展廊”,创新开展的“水权交易+水权贷”入选水利部用水权改革典型案例。(记者 张慧玲)
原标题:乌海市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想,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推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打响一场——破局缺水困境的“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