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众志成城守家园-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02 09:37:38
来源:内蒙古日报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众志成城守家园

字体:

  “我是党员,在群众需要的时候,我必须冲在前面。7月24日的降雨量比较大,从北面河道三个口子往村里进水……”8月1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六苏木镇大圪塄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军站在弓坝河边心有余悸地说。

  7月24日凌晨,大圪塄村暴雨如注,上游弓坝河水库泄洪与山洪叠加,洪水漫过河道直扑村庄。

  “水进村了!”李建军凌晨6时发出的紧急预警,拉开了抗洪抢险的序幕。

  “绝不能落下一户一人!”李建军带领党员突击队顶着齐腰深的洪水,挨家挨户拍门示警。“你家处于危险区域,赶紧撤离!”村里的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动员村民转移。中午12点,大圪塄东、西村102户191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全村无人员伤亡,无牲畜死亡。

  三级联动建防线

  7月23日起,凉城县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引发山洪、内涝等多重险情。危急时刻,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闻“汛”而动,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县、乡、村”三级应急协调指挥体系同频共振,县领导深入防汛一线,靠前指挥调度,各乡镇、村全体党员干部迅速到岗到位。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筹协调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24小时监测雨情汛情,加强应急调度、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同时,全县党员干部、公安干警、消防、民兵和志愿者等救援队伍从多个方向分头出发,深入六苏木镇大圪塄村等汛情严重村庄进行应急救援。

  “7月24日,村里面水就挺大了,我们开始转移群众到航空护林站。”李建军说。

  大圪塄村位于凉城县南面,地势低洼,每年汛期来临前都要准备应急预案,县、镇、村领导、干部责任到人,划好片区,分好网格员。

  “7月24日开始先转移的人,7月25日上午开始转移牛。牛圈在南滩,那面水比较大,牛转移得及时没损失,就损失了些草料。”大圪塄村受灾村民周瑞俊说道。

  “红色堡垒”筑堤坝

  凉城县紧紧抓住党员这一“红色细胞”,发挥各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充分发挥“网格化”基层治理优势,迅速反应,各村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组成的防汛组充分利用广播、微信群、敲锣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汛情信息的宣传,确保将防汛信息传达到村、到户、到人。及时在积水严重路段设置安全警示牌和警戒带,筑牢安全防护堤,深入到地势低洼、水情上涨较快的重点区域,及时转移受灾群众以及物资财产。

  从7月24日起,李建军就和救援队员连续奋战在大圪塄村救援现场。白天,他们挨家挨户帮助转移村民;到了晚上,就在村委会睡一会儿。全村152人全部转移到航空护林站,39人投靠亲友。

  7月24日起,在凉城县航空护林站临时安置点,各类保障物资充足,各项保障措施有序有力。安置点配备了折叠床、棉被、应急食品、热水等生活物资,确保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每日三餐热饭、热菜供应充足,并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严格抽检,确保食品安全;卫健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每日对安置点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并设立24小时医疗服务点,安排医护人员值守,为群众提供基础诊疗和健康监测服务。7月28日,临时安置人员已全部返回,投入到生产生活的有序恢复之中。

  未雨绸缪强应对

  凉城县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原则,注重常态化防灾减灾制度优化,强化应急能力建设,筑牢四道防线、强化四项机制、统筹三支力量,成功应对了本轮强降雨。

  凉城县提前开展了山洪防御演练,储备冲锋舟、救灾帐篷等物资2000余件;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合预警机制,累计发布气象水文预警127次;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包联体系,32名县领导下沉一线指挥;全面排查风险点,对250处过水路面、9座水库实施24小时监测。

  通过精准预警、转移避险、党建引领和纪律监督,组织1400余名党员干部投入抢险,实现人员零伤亡。整合专业救援队、村民自救队和社会志愿队共900余人,处置险情160余起。

  7月28日汛情缓解后,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又迅速投入到卫生防疫、清淤、抢修等工作中,帮助指导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记者 皇甫美鲜 通讯员 王宾 李晓慧)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