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竞秀,内蒙古大地涌动着百舸争流的发展热浪。
就业是民生大事,一头连着经济脉动,一头连着万家灯火。内蒙古当前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是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连日来,记者走进企业车间、创业园区、高校实训室、技能培训点等场所,探寻内蒙古破解就业难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践路径。
产业拓岗 扩大就业蓄水池
产业发展拓宽就业容量,就业稳定提升产业活力,产业与就业双向驱动、良性互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今年,内蒙古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通过发展产业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7月28日,位于赤峰市红山经济开发区的赤峰东黎羊绒股份有限公司内,车间流水线马达嗡嗡作响,工人们正在赶制羊绒服饰。“去年以来,公司新招技术人员180余名,经过岗前培训,全部输送到分梳、纺纱、编织、工艺设计等岗位。”该公司人事负责人宋道文告诉记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岗位需求将持续增长。
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是内蒙古促进就业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从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发力攻坚,千方百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内蒙古正全力推动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快速发展,带动新增一批就业岗位。今年全区储备重大项目3352个、以工代赈项目99个,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01个,就业容量不断扩大。
走进乌兰察布市兰格格乳业有限公司,空气中弥漫着奶香与果香,各式奶制品从这里发往区内外各大商超。“我们公司为8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今年前6个月产品销量和用工数量均较去年同期增长9%左右。”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盛春晖说。
同时,内蒙古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和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已累计建成4家自治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全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1292家,广泛开展用工招聘、挖岗扩岗、劳务协作等就业服务。上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8.4%,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政策稳岗 守住就业基本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内蒙古在稳就业方面持续加强资金投入,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帮助企业稳定岗位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牢牢守住就业基本盘。
内蒙古东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能源并网系统、智慧运营及售电节能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前不久,因为生产规模扩大,公司急需资金支持。“通过申请金融助企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获得950万元专项贷款,享受到3.1%的利率优惠。与普通商业贷款相比,1年能省下9万元利息。”该公司负责人说,这不仅帮助企业稳定扩产,还新增了30个用工岗位。
今年,自治区人社部门推出进一步加大金融助企稳岗扩岗的新政策,将小微企业最高授信额度由3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纳入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等个人,最高授信额度1000万元。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4%,最低可至2.9%。前6个月,全区累计发放助企贷款3.72亿元,帮助1438家创业主体实现稳岗扩岗促就业。
给予重点群体创业补贴、加大创业融资支持、放宽政府投资的创业园(孵化基地)入驻门槛……内蒙古用一系列务实举措,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在兴安盟全产业链双创孵化基地,创业者赵春华说:“我们的项目专注于数字孪生三维数据应用系统研发,现在园区房租、物业费全免。” 该公司凭借研发的“数字孪生智慧园区管理系统”,获得兴安盟第六届创业创新大赛制造业组二等奖及8000元奖励,目前带动15人就业,计划今明两年再吸纳15名高技术人才。
郝彦波创办的赤峰市淇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赤峰-通辽”双子星座创业大赛二等奖,并获得43万元研发资金奖励,目前已带动3000余人就业。
“刚刚享受到95万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这种‘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进一步稳定了职工队伍。”赤峰远联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刘欣说。
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今年,内蒙古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工伤和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支持,累计释放政策红利50.6亿元,全区经营主体总量发展到293.2万户。
技能强岗 提升就业含金量
技能培训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所在。针对“有人没活干”与“有活没人干”的就业矛盾,今年5月起,内蒙古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重点围绕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即就业、上岗即培训的衔接,帮助劳动者适应市场需求。两个月前,家住乌海的求职者王涛在小区就业服务微信圈里,看到就业部门发布的补贴性培训信息,报名学习了面包烘焙免费培训。王涛说:“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还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为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提高与市场招聘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内蒙古拨付资金请培训机构免费对劳动者进行培训。为鼓励培训机构精准匹配企业招聘需求,对劳动者培训后6个月内签订1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的,给培训机构的课时补贴上浮50%。
进社区街道、上商场夜市、到企业高校……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全区各地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重点领域的市场需求,“花式”开展补贴性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在呼和浩特市万通汽车技工学校实训楼里,学生们正在进行整车实训。毕业生郭江波告诉记者,学校“定向式”培养模式,让他很快就适应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实习期间企业每月发放4500元薪酬,转正后薪资达到1万元以上。而2021级毕业生苑泽楠经过3年培养,毕业后在就业老师指导下,开了一家汽车养护店,年收入超10万元。
以就业为导向,把培训建在市场需求上。今年1至6月,全区开展补贴性培训7.34万人次。
走进伊利乳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员们正在进行乳品加工实操训练。这里有先进的乳品加工设备和工艺,不仅具备乳品加工技能实操训练条件,还可以举办各类乳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
“培训基地由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实训基地两部分构成,有效满足乳业技能人才从理论学习到技能实训的需求,每年培训乳业技能人才超过1万人次,为乳业培养认定优秀技能人才超过2000人。”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企业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除为伊利培训高技能员工外,还为乳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带动行业共同发展。
培育技能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自治区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乌兰察布夺得4金1银2铜25个优胜奖,创历史最佳战绩,这是乌兰察布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动注脚。
为让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乌兰察布构建起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努力为技能人才成长铺路架桥。以产业化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企业自主评价工作,遴选5家重点企业面向职工开展自主评价,已评价技能人才243人,职业(工种)涵盖乳业、化工、铁合金等特色产业;创新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助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的技能人才队伍。
从“稳就业”到“优就业”,内蒙古就业形势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我们将持续深入开展就业促进行动,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实践。”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