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8日电(郝芳芳)在抬头可见的天空,呼和浩特“划”出一条新航道,卡位新赛道。
低空飞行观光为游客解锁俯瞰老牛湾黄河大峡谷的全新视角。新华网发
8月1日,随着一架直升机腾空而起,呼和浩特市老牛湾黄河大峡谷低空游览项目正式开启。该项目游览航线覆盖半径5公里的范围,游客可搭乘直升机在300米以下高空欣赏黄河大峡谷的壮美风光。
7月29日,中翼低空科技(内蒙古)有限公司无人机产线在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投产。这家企业主要生产多旋翼植保和消防无人机,年产能360台,满产年产值达2000万元。
7月下旬,呼和浩特市遭遇持续暴雨天气,呼和浩特市空天应急救援中心无人机分队穿过雨雾,拍摄道路积水深度、河道水位变化和堤坝有无管涌等情况,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空中视角”。
呼和浩特市正在成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热土。
中翼低空科技(内蒙古)有限公司生产的无人机进行试飞。新华网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低空经济成为科技和产业竞争新赛道。区域竞争的关键是产业,风起之时,呼和浩特市积极布局抢占发展先机。
2023年3月,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成立,一体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园、北斗应用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2024年7月,呼和浩特低空经济产业园挂牌运营。
依托空域、地理、产业优势,呼和浩特市打出“政策支持+产业基金+应用场景+科技创新”组合拳,推动低空空域从“自然空间”向“经济空间”转换。
一年来,呼和浩特低空经济产业园引进37家低空经济企业,在低空制造和应用等领域聚链成势。呼和浩特市获批工信部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进入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50强。
制定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获批28平方公里低空试飞空域,成立内蒙古低空经济创新中心、航科院内蒙古低空经济研究院、内蒙古低空经济研究院和4个实验室……呼和浩特市加快发展打造低空制造、低空应用、低空飞行、低空服务全链业态。
从全国首个泛在电力“卫星”物联网示范项目到国内领先的联接翼垂直起降无人机,从内蒙古首条低空测风激光雷达产线到内蒙古首款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空清洗作业无人机,从物流配送到旅游观光,从农业植保到草原禁牧,从电力巡检到无人清洁,从技术培训到科普研学,呼和浩特市在不断地拓宽“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
呼和浩特市竞逐“天空之城”。新华网发(乐炎 摄)
在8月8日举行的2025低空经济敕勒川思客会上,呼和浩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敏娜表示,呼和浩特市正在组织编制“十五五”低空经济交通行业发展专题,谋划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低空试飞试航测试基地,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风洞群、低空经济产业低速风洞、国家级低空飞行器测试试验基地。
按照规划,到2027年呼和浩特市要建成内蒙古低空经济示范区,培育低空经济领域国家级、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挖掘释放低空应用场景10个以上,低空飞行规模达到30万架次/年。
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呼和浩特市在实现“0到1”的突破后,正在加速“1到10”“10到100”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