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精准施策、多点发力,为各类群体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京蒙协作搭桥梁 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在兴和县大同夭兴胜庄村,京蒙协作示范项目兴胜牧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牛舍内,工人们忙着添草、投料。
自京蒙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以来,兴和县与北京延庆区协作,依托本地龙头企业打造就业载体,将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累计带动200余名脱贫人口就近就业,通过京蒙劳务协作帮扶2113名脱贫人口就业。
技能培训“充电”让劳动者“技”有所长
针对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等群体就业难题,兴和县创新培训模式,组织专业导师深入乡镇,开展手工编织、计算机操作、母婴护理等实用技能培训。目前已举办培训班17期,培训670人次,不少群众通过技能提升实现居家创收,走向稳定就业路。
多维服务筑平台 供需两端“精准对接”
去年走出校园的张婧在大城市创业失败。今年返乡后,通过兴和县“高校毕业生创业绿色通道”快速获批贷款,有关部门为其对接商超供应链解决销路。短短数月,张婧曾经“销路难”的小店,已实现稳定经营。
为让更多像张婧这样的创业者、求职者“有支持、有出路”,兴和县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线上依托“职工之家”平台实现用工信息精准推送;线下举办“春风行动”等招聘会,70家企业提供2186个岗位,达成就业意愿112个。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优先给予创业扶持,已发放创业贷款1300万元,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就业援助兜底线 民生保障暖人心
兴和县通过城乡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精准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依托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等政策进行帮扶。目前已认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367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50%;开发见习岗位60个、人才储备岗位10个,27名见习人员每月领取1589元补贴,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从京蒙协作的“输血”到技能培训的“造血”,从创业扶持的“助力”到就业援助的“兜底”,兴和县通过系列务实举措激活就业 “一池春水”,让更多群众在就业创业中收获幸福,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根基。(吕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