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降雨天气可能触发“暴雨—洪涝—断电断通信—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社会安全事件”的灾害链,亟须警惕极端灾害的级联效应
◇随着降水格局异常变化,北方地区应急防汛体系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应急响应机制滞后、部门协同低效等挑战
◇加快构建“防抗救”一体化防汛减灾体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有效应对极端天气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丽娜 王靖 赵泽辉
受暴雨天气影响,呼和浩特市北二环路部分路段积水严重(2025 年 7 月 25 日摄) 王靖摄 / 本刊
7月下旬以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不少北方城市遭遇极端强降雨,引发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河堤溃堤等灾害。
这些现象暴露出北方部分地区在应对极端强降雨方面,还存在基础设施滞后、日常除险不足、应对经验缺乏等短板。
面对降水格局异常变化、极端强降雨天气增多,暴雨考验下的北方城市,需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牢牢抓住应对极端天气的“主动权”。
强降雨凸显北方城乡防汛压力
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介绍,7月23日至7月26日的强降雨中,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呼和浩特市最大小时降雨量均超过历史极值,乌兰察布市丰镇市日降雨量超过历史极值,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也出现近些年罕有的强降雨天气。
滂沱大雨引发城区积水、交通中断、农田受淹、工厂停产,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出行方面,暴雨给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业造成困扰。7月23日,包头市区道路出现26处积水点,交通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布置了500多名工作人员,调动了62台各类抽排设备,每小时抽排量超过1万立方米。”包头市城管局副局长徐东升表示。
7月25日早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呼和浩特市北二环路、成吉思汗大街积水严重。一些车辆在道路低洼处的积水中抛锚,仅露出车顶,多名群众站在齐腰深的积水里等待救援。
受强降雨天气影响,鄂尔多斯市境内的103省道、109国道因路基冲刷一度封闭;荣乌高速边坡出现裂缝;国铁呼和浩特局仅23日就停运了77趟旅客列车。
大量住宅也在暴雨中遭受损失。25日,在呼和浩特市元泰汗府小区,负二层车库和储藏间出现几十处漏水点,积水淹没脚踝,大量储藏间被泡。中铁诺德龙湾小区几十户人家出现马桶、地漏向上喷污现象,家中出现积水,家具被泡。小区楼梯间也形成“水帘洞”,污水沿台阶涌流。恒大城小区西院墙,也在此次暴雨中倒塌。
农业方面,受暴雨影响,部分地区出现农作物受灾甚至绝收情况。7月8日至11日的强降水已导致巴彦淖尔市农作物受灾面积447万亩,绝收面积近197万亩。更严峻的是,7月23日以来的新一轮强降雨,使原本时间紧迫的灾后复种窗口再次缩短,有农户面临颗粒无收的困境。“雨水和冰雹哗哗地下,把种的葵花都泡坏了,今年的种粮贷款偿还压力很大。”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种植大户杜振玉说。
工业生产同样受到冲击。7月23日至26日,鄂尔多斯市30家煤矿停工停产。
面对严峻形势,内蒙古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统筹协调专业救援队伍、武警官兵与社会应急力量,形成合力展开抢险救援攻坚战。
8月7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对内蒙古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赴灾区实地查看灾情,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灾害救助工作。据了解,有关部门调拨救灾帐篷、折叠床、毛毯、棉衣服等4.74万件中央救灾物资,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000万元,支持内蒙古进一步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灾后应急恢复工作。
回顾近年降水情况,呼和浩特市气象局表示,近年来,降水格局异常变化,加大北方城市汛期风险,给防汛工作带来挑战。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针对此次汛情的有关研究报告认为,强降雨天气可能触发“暴雨—洪涝—断电断通信—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社会安全事件”的灾害链,亟须警惕极端灾害的级联效应。
应对汛期极端天气经验和准备不足
对于不少常年干旱少雨的北方城市来说,连续出现的极端强降雨天气,暴露出防汛工作存在的诸多短板。
此次汛情严重地区的干部群众结合防汛工作分析,随着降水格局异常变化,北方地区应急防汛体系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应急响应机制滞后、部门协同低效等挑战。
现有排水管网和堤防体系建设薄弱,亟待升级改造。
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服务中心相关人员介绍,此次强降雨中,城区紧挨大青山南坡,中间没有蓄滞洪区,雨水沿着大青山南坡流入城区,北二环、成吉思汗大街出现严重积水。
从一些案例可以看出,北方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和堤防体系规划、设计及运行对极端强降雨天气考虑不足,城市易受到强降雨侵袭。
一些北方城市的供排水部门反映,多年来城区陆续建成,排水管道直径从60厘米至2.8米不等,由于过去北方城市极端强降雨天气相对较少,窄管道处未及时更新改造,制约雨水快速通行能力;有的地方排水管道与污水管道“雨污合流”,暴雨来临时极易受到冲击;一些地下排水管网使用超20年,管路老化、渗漏、堵塞以及维护不足等问题导致泄洪不畅。
此外,一些老工业区,如乌海市,地表硬化严重、可渗透空间有限,雨水滞排与积涝问题突出。有的农业区,也存在水利系统在强降雨下调蓄能力不足。还有的地方水库年久失修,行洪、蓄滞洪区被庄稼侵占,面临浸坝、漫坝乃至溃坝风险。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针对此次汛情的有关研究认为,面对极端天气,内蒙古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设防不足问题,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底数不清,内涝点风险隐患排查滞后,基础设施整体应灾与适灾能力亟待提升。
经验和能力欠缺,应急体系尚不健全,响应决策能力待提升。
一方面,一些地方汛情基础数据掌握不及时、不精准,影响防汛决策和效率。在一北方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调度会议现场,有领导询问行洪泄洪压力大的一河流具体流量数据,相关部门无法提供准确数字,以“差不多”“大概”模糊回应,影响现场科学决策。
有防汛部门干部表示,这一困境与防汛使用的调度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滞后有一定关系。该平台目前主要用来开视频会,各部门汛情信息未充分在平台上实现共享,在防汛紧要关头,基层获取防汛数据和信息主要依靠打电话、发信息和传文件,制约了防汛应急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极端强降雨天气的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不全面。多名干部反映,汛情前已准备强降雨应急预案,但忽略了极端天气因素,应急预案实际应用效果大打折扣。一位基层干部说:“没做最坏打算,结果手忙脚乱。”
日常除险与技防、人防等力量尚显不足。
多名基层干部表示,不少干部群众认为防汛是“七下八上”的事情,忽略了汛期外的日常准备和除险工作,比如防汛抢险物资储备还存在数量不足、种类不全等问题,特别是缺少大型装备器材。
西北一地级市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员介绍,汛情前局里排查出4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汛情中实际出现的灾害点不少与隐患点重合,如果平日加大投入,把防汛工作拉长到全年来准备和除险,可有效降低部分灾害风险。
此外,“尽管气象部门已预测到此次强降雨,但由于缺少云雷达、激光雷达等小尺度气象系统精准捕捉设备,此次暴雨下在哪、下多少等信息预测不具体,精准防汛能力不足。”包头市气象局副总工程师苗子书表示。
近些年,呼和浩特市武川县频繁在暴雨中发生洪涝灾害,道路受损、庄稼被淹。武川县大青山乡一位乡干部说,由于村里、山里信号覆盖不足,缺少无人机等先进设备,目前防汛巡逻多靠人力。
包头市交通运输局一位干部也表示,地方智慧化设施设备不足,在汛期,包头市几乎全部靠人力进行道路巡逻,每两小时一次,道路坍塌等风险难以第一时间掌握。有干部分析,智慧防汛不足,影响防汛效率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防汛人员的安全风险。
技防之外,部分北方城市专业性防汛工程抢险队伍力量也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目前防汛抢险主要依托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民兵等力量,他们较少经历防汛实战考验,专业性有提升空间,难以有效应对突发的河流决堤、水库溃坝等险情。
信息公开和群众动员工作有待加强。
一些基层防汛干部反映,他们对全省(区)汛情导致的人亡、灾害等信息,甚至对所在地的人亡等信息不知悉,需要靠抖音等平台上的社会信息了解汛情发展实际情况,未能及时根据汛情形势增强防汛意识、提升应对举措。
信息公开不足,也导致动员群众配合防汛工作出现困难。“由于不掌握汛情实际有多严重,缺少身边人身边事的警示案例等信息,群众对汛情风险麻痹大意,有的被转移群众偷跑回家,还有的群众强闯积水点。”西北地区一位防汛干部说。
还有防汛干部分析,汛期之中,除了居住在自然灾害高发区的群体外,像老弱病残、外卖快递、野营露营、外地游客等群体,在极端强降雨天气中面临更高的安全风险。“比如,当人们都在暴雨中居家办公时,外卖订单量加大,外卖员涉水风险很大。”这名干部说。
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的抢险人员加快调运吨包等防汛物资(2025 年 8 月 10 日摄) 王靖摄 / 本刊
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受访干部和群众呼吁,目前城市建设有效解决了防汛基础设施“有没有”的问题,接下来应加快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随着降水格局异常变化、极端强降雨天气增多,他们呼吁北方城市提高风险意识,加快构建“防抗救”一体化防汛减灾体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有效应对极端天气。
——加大防汛基础设施投入,对排水管网和堤防进行系统化升级。徐东升建议,北方城市应在防洪排涝工作上加强长远科学规划,深入推进城市雨水管网、污水管网体检,加快窄管道的更换和老旧管道更新,通过下凹式公园等建设,增加雨水就地入渗量。
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服务中心主任郭子任建议,加快布局截洪沟、蓄滞洪区等行洪泄洪区域和通道,梳理城区易涝点位并因地制宜推进解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有关研究认为,如呼和浩特市,面临暴雨频次高与城区扩张的压力,应完善地块级雨水调蓄系统,推广“下沉式绿地—调蓄池—管道回流”联合排涝模式。
还有干部建议,探索推进平安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病险库坝治理。
——强化精准监测预警与智能调度。苗子书等干部建议,开展北方地区防汛救灾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洪涝灾害现状和演化趋势;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数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雨情、水情、涝情的实时、精准、全域感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进智能预警预报模型建设,提高精准预测能力;完善防汛指挥调度平台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与协调机制,加快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
包头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王英、鄂尔多斯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科科长武世峰等干部建议,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加大对道路变形、坍塌等灾害的科技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建立应对极端强降雨天气的高效响应机制。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有关研究建议,强化城市韧性规划,推行“一城一策”“复合灾害多策应对”模式,制定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多部门联动方案。
包头市应急管理局三级调研员刘云等干部建议,北方各地需进一步完善应对极端强降雨天气的防汛抗洪应急预案体系;精心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准备工作,加大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加强防汛救灾专业队伍建设,强化抢险救援能力;针对不同高风险群体,制定专门的应急响应和转移预案;建立应对极端天气的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机制,定期开展实战化演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发动全社会共建韧性城市。鄂尔多斯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吕海宇说,补齐北方地区防汛短板,需统筹好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全社会力量,采用综合手段综合施策。
他建议,进一步提高北方地区干部群众对极端强降雨天气的防灾意识;面向群众加大普及应对极端强降雨天气的知识与技能;发动群众力量查摆隐患点,及时进行排险,统筹好环境治理与防汛减灾;完善灾害保险与风险分担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和社会动员力度,提高群众参与防汛的积极性。
(《瞭望》2025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