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广袤的农牧区,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访客”。他们带着便携式检测设备,踩着泥土路走进一个个院落,敲开一扇扇家门——这是当地民政局依托嘎查、村“两委”组建的“探访关爱小组”。在党建引领下,这支队伍以“一次入户、双重关爱”的模式,为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老人送去情感慰藉与健康守护,从最初的“闭门羹”到如今的“盼上门”,一张覆盖农牧区的温情关爱网正越织越密。
从“门难进”到“盼进门”
探访关爱小组的入户之路,并非一开始就顺畅。“有的老人觉得‘添麻烦’,隔着门说‘不用管’;有的独居老人怕生,见人就躲。”一位小组成员记得,最初敲开10户门,能走进3户就算顺利。
但小组有股“韧劲”:不进门,就站在院门口唠几句;老人不愿多说,就帮着扫扫院子、拾拾柴火。78岁的独居老人李大爷起初总闭门谢客,小组成员发现他冬天总穿单薄棉衣,第二次上门时带了件厚棉袄,蹲在炉边帮他烧旺炉火,听他念叨“年轻时放牛羊走戈壁”。一来二去,李大爷的门不仅敞亮了,还会提前晒好炒米等他们来。
“唠家常”里藏着温情,“实打实”中见真章。小组成员从不只做“倾听者”:看到老人电线老化,顺手找工具捆扎好;发现地面湿滑,搬来砖块垫稳;用便携式心脑血管检测设备测完血压,仔细记下数据嘱咐用药。正是这份“坐炕头听心事、动手脚解难题”的实在,让老人们渐渐从“躲着走”变成“盼着来”。如今,不少老人会算着日子问:“小组啥时候再来?”
从“送温暖”到“守健康”
“我们不只是送关怀的‘亲人’,更得做老人健康的‘守门人’。”这是探访关爱小组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农牧区,老人看病远、行动不便,许多健康隐患藏在日常里,而小组的入户探访,恰成了发现隐患的“第一道岗”。
“守门”在细微处。小组成员人人会用便携式心脑血管检测设备,测血压、查心率时眼尖手细:82岁的赵奶奶说“头不晕”,但测出血压偏高,小组成员当天就联系乡卫生院医生上门;69岁的王大爷觉得“走路稳”,可检测显示动脉硬化指标异常,立即帮他预约旗医院复查。
“守门”在隐患前。每次入户,除了测健康,排查安全是“必修课”:看灶膛是否漏烟、电线有无破损、床沿是否缺护栏。一次走访中,小组成员发现独居的张奶奶床边堆着柴火,离油灯仅半米远,当即帮着搬到院外,还特意买了盏安全台灯送来。“这些事看着小,对老人来说就是保命的事。”
“守门”在急需时。遇到老人有紧急需求,小组就是“快速通道”。去年冬天,76岁的失能老人刘爷爷突然发烧,小组成员联系旗民政局调度中心,1小时内就协调救护车从旗里赶来,还同步联系了乡卫生院准备急救设备。“从村里到旗医院60多公里,多亏他们跑得及时。”刘爷爷的侄子感激地说。
从“一次性”到“常态化”
一次入户是关怀,次次入户成机制。四子王旗民政局搭建起旗、乡、村三级联动网络,旗级智慧调度中心实时汇总探访数据,乡级负责资源协调,村级小组落实入户,让“一次探访”变成“长效关怀”。
75岁的王阿姨的经历,正是机制作用的生动写照。去年,参与公益活动的女儿小丽带她参加小组筛查,测出AVI(中心动脉血管硬度指标)31、API(上臂动脉血管硬度指标)48,远超正常值,血压达210/100mmHg。小组立即通过调度中心联系旗医院,确诊为“小中风”前兆。“再晚几天,可能就瘫在床上了。”王阿姨康复后,总跟人说“是小组救了我”。
73岁的张大爷住在东八号敬老院,有10年高血压病史。今年7月,小组筛查发现他血压159/74mmHg,动脉硬化指标异常,当即建议做颈动脉彩超,结果查出颈动脉斑块——这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小组随即把他列入重点关注名单,定期上门监测,协调医生调整用药,还帮他制定了“散步+清淡饮食”的康复计划。
如今,探访关爱已从“阶段性行动”变成“日常工作”:每月至少入户1次,特殊老人每周探访,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调度中心,形成“筛查—预警—对接—回访”的闭环。在党建引领下,嘎查村“两委”牵头、邻里志愿者参与、专业资源兜底的关爱模式,正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四子王旗的农牧区落地生根,化作老人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张林虎 常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