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黑鹰山临时边境检查站,几乎每名民警辅警的衣领上都有一道黑痕。那不是污渍,而是风沙、煤灰和汗水层层叠加的印记。
这里距额济纳旗240余公里,四周荒无人烟,被称作“无人区”。夜色中,蓝色营房伫立戈壁,外墙“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十六字格外醒目。

清晨,戈壁风沙裹着热浪扑面而来。当下正值旅游返程高峰,车辆一辆接一辆驶过,带起的尘灰与味道混杂在空气里。烈日炙烤下,执勤民警王鑫口罩紧扣,汗水顺着面颊滴落,仍忍不住打趣说:“这风裹着‘百味套餐’呢!”
王鑫话音刚落,一辆重型货车驶入通道。司机神情疲惫,眼圈泛黑。王鑫接过证件,顺势叮嘱:“师傅,前面检查站有休息区,歇一歇再上路更安全。”
在王鑫眼里,每一辆车都藏着不同情况。遇到长途货车,他会留意司机状态,防止疲劳驾驶;遇到神情可疑游客,他会反复核对信息,不放过任何细节;遇到需要帮助的旅客,他会主动上前解决……日复一日的执勤,让他练就了“望车识情”的技能。
不远处,站长丁海贺正来回穿梭。烈日下,他嗓门嘶哑仍大声指挥:“货车靠右,小车靠左,大家都能过!”汗水从脸颊滴落,把警服后背浸成深色。车流稍稍缓下来,他顾不上歇息,又掏出手机,在备忘录里快速敲下数据,研究警力轮换方案。
夜幕降临,戈壁滩的温度骤然下降,白日里滚烫的砂石此刻透出寒意。查验区的探照灯依旧亮如白昼,照着车流有序通过。民警们轮换下岗,脱下反光背心,衣襟已被汗水和风沙浸得发硬。
丁海贺说,检查站一年365天昼夜不息,每逢节假日、车流高峰,往往更要全员坚守。“群众能顺利回家、货物能安全抵达,我们再辛苦也值得。”
丁海贺回忆,十年前检查站刚成立时,条件极其艰苦。那时执勤民警就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白天风沙扑面、夜里气温骤降,常常是裹着棉被也睡不踏实。用水要靠运送,做饭靠野灶,遇上沙尘暴,帐篷被刮翻是常事。

如今,站里有了蓝色营房和查验区,虽然依旧偏僻荒凉,但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执勤环境明显改善。查验区车道分明,照明灯昼夜不灭,各类新型查验工具一应俱全,民警辅警能够更高效、更安全地完成车辆核查。
走进检查站会议室,挂着一面面锦旗:“热心为民暖人心,照亮千里回家路”“为民服务暖人心,排忧解难似亲人”……每一面锦旗背后,都凝聚着民警辅警在戈壁大漠中守护万千旅客的点滴付出。
在车流高峰时,检查站专门开辟便民服务通道,安排专人引导分流,减少排队时间;夏季酷热,站里备有饮用水和常用药品,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司乘人员;冬季严寒,他们在查验区搭起暖棚,准备姜汤和热水驱寒。遇到旅客车辆抛锚,民警辅警总是第一时间上前,帮忙联系救援或合力推车。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过往群众在戈壁荒漠中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安心。
夜色笼罩戈壁,探照灯依旧照亮前行的道路。丁海贺蹲下身帮同事整理装备时,警服领口的黑痕在灯光下格外清晰。那道痕迹,不只是风沙和汗水的印记,更是他们日复一日坚守的见证。它写在警服上,也沉淀在戈壁深处,成为这群移民管理警察最生动的勋章。(张杰 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