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公腊忽洞村鲁班凳的传承人景宏老师堆满各种木料和钻头、凿子、锯子的家中,几个青年学生正在安静地观摩鲁班凳制作过程中的锯、刨光、磨、钻、凿、抠等工序,景宏老师亲自示范制作步骤,每一步都细致入微,学生全神贯注……像这样的场景,在化德县还有4处。
化德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形成了以鲁班凳、泥塑、剪纸等为代表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该县精准施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动探索非遗保护模式,各方配合形成合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保护为先,让非遗“兴”起来
“鲁班凳的制作工艺可谓繁复精湛,起初,爷爷的鲁班凳制作工艺较为粗犷,形态和使用方式都不够考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改进,如今制作的鲁班凳不仅外观更为精致,实用性也大大增强,2022年,我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景宏一边低头干活一边介绍。
为了让非遗“兴”起来,化德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各项工作,化德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呈现出数量递增、分布广泛的特点。
在化德县职业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或拿着泥料认真地塑造轮廓,或手举各式工具小心翼翼地刻画泥塑……刘汝鹏老师正在为学生上泥塑课,他一边搓揉着手里的泥巴,一边讲解捏泥人的技巧,一对一指导学生搓、压、挤、捏,将普通的泥巴变成了一件件富有创意的作品。
职业中学开设泥塑课已经有7个年头,培养了300多名泥塑爱好者。如今,在北疆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学生们在艺术上不断精进,用粗粝胶泥塑就了《姐弟情深》《丰收年》等诸多作品,其中部分泥塑作品被黑山前总理依戈尔·卢克希奇收藏,并成为东合汇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外事活动的指定产品。
在化德,像鲁班凳和泥塑这样的“非遗工坊”还有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有非遗展厅1个;全县共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5项;共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
创新思路,让非遗“传”下去
著名非遗剪纸传承人薛金花虽已年近七旬,但她潜心于艺术创作,结合时代发展,创作了《建党百年》《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鲜明、紧贴时代的作品130多幅。2007年,她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组委会捐赠了大型作品《欢天喜地迎大庆》,2008年5米长卷《庆奥运》被内蒙古博物院收藏,30多幅作品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
为方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金花将剪纸艺术发扬传承下去,化德县专门建设了集创作、展示为一体的工作室,薛金花从2017年开始走进校园,为2700多个孩子讲授剪纸课程1300场次,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举办剪纸展览和讲座400多场次,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剪纸艺术的魅力,此外,她还在孩子的帮助下,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线上课程,将剪纸艺术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由于多年的付出,薛金花被评为自治区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10月,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百姓学习之星”。
搭建平台,让非遗“火”起来
“咚哐咚哐咚哐……”随着阵阵锣鼓声响起,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化德地方小戏在今年春节期间频频上演,精湛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今年春节期间,全县共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系列活动27场次。在县人民广场,化德县以“文化进城”模式,将各乡镇(社区)地方小戏二人台、花灯、大秧歌等各类非遗串联起来,推出“灵蛇舞动·吉祥化德”春节群众文化大展演活动,将每个乡镇(社区)的本土非遗逐一展现,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太精彩了!春节期间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年味儿更足了!”市民王登举说,这些活动不仅让他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传承和弘扬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对化德的非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化德县利用传统节日、重要节庆以及“三下乡”等机会,深入挖掘民俗与非遗的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和比赛活动,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技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感悟非遗的独特艺术魅力。
同时,化德县还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全方位开展非遗宣传和保护活动,县文旅局通过乌兰察布文旅和活力化德视频号、官方抖音平台等推出非遗宣传视频140余条,点击量达到40多万次。(记者 皇甫美鲜 田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