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法治如歌润北疆 文化聚力筑安宁-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06 16:29:24
来源:新华网

​锡林郭勒盟:法治如歌润北疆 文化聚力筑安宁

字体:

  如何在地广人稀、边境线长的特殊地域环境里,让法治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委政法委破解的课题。

  “今年自治区启动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锡林郭勒盟迅速响应,推进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北疆法治文化品牌。”锡林郭勒盟委政法委副书记高云峰说:“我们以文化涵养法治,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助力边疆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为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注入活力。”

  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开展4·15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

  红色基因融入法治品牌

  自编的快板书、逗趣的小品、流行的说唱表演……近日,苏尼特左旗“法治乌兰牧骑”队员联合当地民警、检察官、法官、律师、普法志愿者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牧民们在笑声中记住了很多法律知识。

  锡林郭勒盟把红色基因融入法治文化品牌创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红色成为北疆法治文化品牌最亮底色。

  融出新模式。“一个红书包,一条草原路,一条无垠的彩虹连接你我。”这首《红书包之歌》把人带回到半个世纪前的苏尼特右旗,巴彦乌拉嘎查发起“红书包”送学活动,将首批印有“红书包”和“为人民服务”字样的书包装满党的政策等学习资料,打包分给各民兵队伍、妇女组织、青年小组、学校。如今,“红书包”志愿服务队采取“一线四包”服务模式,让法治的种子在草原上生根发芽。

  融出强品牌。苏尼特右旗检察院创立“红绿蓝·骑迹”品牌,强化党建引领、乌兰牧骑公益诉讼宣传队建设,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讲政治、接地气、有深度的检察宣传作品。将“乌兰牧骑红”融入“检察蓝”,将检察公益诉讼好声音传播到草原深处。通过这一品牌建设,红色基因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形成法治文化品牌广泛的影响力。

  融入主阵地。锡林郭勒公安乌兰牧骑锡如海乐队以原创歌曲《热血荣光》进入内蒙古新星新作演唱会。“公安乌兰牧骑+”这一法治文化品牌借助那达慕大会、音乐节等大型群众性活动融进宣传主阵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开展“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活动,法官们走进学校、社区,讲述红色法治故事,传播红色法治精神。

  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庆祝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荣誉表彰仪式暨文艺汇演。

  2024年,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苏尼特右旗检察院“红绿蓝·骑迹”品牌获评第一届内蒙古自治区检察机关文化品牌选树展示活动“优秀文化品牌”。“检察+乌兰牧骑”宣传模式获评2024年度全国检察新媒体精品“融合创新二十佳”。

  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举办全盟法院迎新春文化艺术节。

阵地建设融入群众生活

  太仆寺旗有一条途经四个镇、七个行政村的45公里法治文化长廊,“法的由来”“依法办事”“法制与生活”三部分内容涉及50余部法律,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法治文化博物馆”。

  锡林郭勒盟政法系统主动探索,联动发力,建设高质量法治宣传阵地,让法治文化宣传接地气、润人心。

  借助多个载体,阵地“用起来”。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巴彦淖尔嘎查“流动调解蒙古包”内挂着“法律明白人之家”“法律援助联系点”等牌子,桌上摆放着各种法律法规读本。全盟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打造一批市民可参与、可体验的北疆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共建立法治文化阵地1026个,实现了嘎查村100%全覆盖。法治文化公园5个、法治文化长廊8个、法治文化广场12个。

  乌拉盖管理区人民法院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融入时代脉搏,阵地“活起来”。“法治那达慕”将法治教育与民族文化融合,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法治熏陶;“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非遗支线”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在文旅线路中融入法治宣传内容,碰撞出奇妙的非遗法治火花;报、网、端、微、屏上,《马背上的法治宣讲队》《石榴籽微课堂》《社区法治大篷车》等法治专栏,深度梳理北疆法治文化的独特印记,让法治温度触屏可及。

  艺术表达“解码”法治精神,渠道“宽起来”。举办“北疆蒙芽·翼博杯”青少儿法治文化艺术作品大赛,青少儿用摄影、书法、绘画等艺术表达对法治的理解与感悟。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全盟推出多项法治文化系列创新活动,深耕法治文化滋养之土,厚积法治文化浸润之势,以法治文化引领法治实践。通过“法治+文艺”“法治+阵地”“法治+云平台”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法治宣传渠道。截至目前,全盟已建成54个国家、自治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组建“普法讲师团”“法治乌兰牧骑”“蒲公英志愿宣传队”等多支志愿者队伍。

  二连浩特市开展“倡导科学文明,勇当反邪先锋”宣传活动。

 二连浩特市军民开展共同巡边活动。

  戍边文化融入边境治理

  党建引领为“同心圆”筑基。聚焦点线面结合,推动“阵地前移”。推进“党员中心户”模式,上联支部、下联农牧户,大力建设“基层讲堂”“石榴籽讲堂”,构建以嘎查党组织为核心、中心户为结点、牧民党员共同参与的党员教育网络,1803名党员中心户辐射带动18.19万名党员群众参与学习培训,推进党员教育主阵地向边境一线延伸覆盖。

  戍边文化为“同心圆”赋能。全盟将戍边文化建设纳入边境党建、国防教育、兴边富民工程一体规划。边境旗县先后建成“北疆同心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廊,戍边文化、“护边员之家”“护边驿站”、蒙古马精神展厅,以固态阵地承载“国旗耀边关”、警营那达慕、边境研学等动态活动,成为边境地区“人气中心”。

  暖心故事汇聚“同心圆”合力。锡林郭勒盟帮助“国家的孩子”寻根事迹成功入选“读懂北疆·温暖2024”网络故事汇。历时两年,形成“采集+建档”一站式信息管理机制,“网上+网下”核查机制,“认亲+团圆”全流程服务,媒体、社会组织多方联动等工作机制,共为全区各地51名“国家的孩子”寻根成功。

  政法文化融入法治服务

  锡林郭勒盟政法队伍将政法文化与北疆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加强政法文化建设,通过与业务的融合,将公平正义、忠诚担当、创新进取等政法文化因子深深根植于全盟政法干警心中,在涉外、生态、文物保护等重要领域赋能北疆法治服务。为法治服务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成为推动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深入牧区开展暑假普法专题课堂。

  二连浩特市外籍人员服务中心有一支“HELP之家外国人志愿服务队”,于2024年12月5日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成立。二连浩特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艳成说,这一实践体现了政法文化中的服务精神、国际视野,为边境地区的法治服务提供了多元化视角。

  锡林郭勒盟将法治文化优势转化为草原生态保护优势,全盟检察机关通过“公益守护人驿站”工作机制,加大对草原、牧场的司法保护力度,共建立“公益守护人驿站”69个、“微信检察室”13个。设立“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公益守护人讲堂”,聘请300余人为“公益守护人”,坚实的检察护盾为锡林郭勒大草原提供了法治支撑。

  锡林郭勒盟政法单位通过引入AI技术,实现政务服务、基层治理、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二连浩特市锡林派出所与北京的律师事务所合作,建立全盟首台“AI”律所智能空间站数智化法律服务平台。锡林浩特市人民检察院推出“锡检·法治安达”品牌,AI数字检察官——“检小萨”推动法治建设进步。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将AI融入无人机研发。(吴树臣 郭惠心)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