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时,呼和浩特市滨河景观养护中心小黑河敕勒川东岸管理队队长索峰像往常一样,早早到岗,开始巡查万通路小黑河畔的绿道及周围的绿化情况。
索峰告诉记者,这条绿道“会呼吸”,踩在上面,脚感柔软舒适,雨天不积水,是近年来全市重点打造的小黑河滨水型绿道示范段,每天都有市民前来体验。为了增进绿道的亲民性,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更好地游览,负责日常养护的市滨河景观养护中心利用原有慢行道的游径系统,打通游步道连接线、修复破损路面、统一改色画线,不断提升绿道的实用性,完善其功能性,逐渐串联起更多的生态板块,让绿地、水系与城市发展、市民生活紧密融合,营造出“依山而行、傍水而憩、穿林而游、踏草而嬉”的游憩空间。
绿色是青城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多年来,首府园林部门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从口袋公园建设、花境设计,到休闲座椅配置,处处体现问需于民、服务于民的细致用心。
今年,首府致力于打造特色景观大道。新城区成吉思汗大街有一处花境紧邻人行道,一侧就是一家单位的出入口,人来人往,免不了伤及花境边角。为了避免美丽花境被损坏,园林设计者一次次构思、推翻、再构思,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将花境边角处铺设成鱼鳞状的瓦片,既美观又实用,行人可以随意行走,有效实现了花境与市政道路的“软衔接”。
信步于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休闲座椅安放在大树下,休憩、纳凉非常方便;不远处,或大或小的花境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使小小的公园颜值飙升。
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内的一处花境,园林工作人员依托原有的白蜡树林,进行远、中、近景分层设计;同时,引入园林浇灌用的中水,建起一个循环再生的叠水溪流景观。漫步其间,小溪旁玩耍嬉戏的孩童,白蜡树荫下纳凉闲聊的市民游客……花草摇曳中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面。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大小公(游)园总数达到1009个,跻身“千园之城”行列,各类口袋公园、街角微绿地等精品园林空间共计684处,基本实现家门口的公园随处可见;绿道建设长度达679.12公里,规范化管理、景观效果、建设总长度均居自治区绿道首位。
“植”此青绿,不负自然。呼和浩特正以实实在在的生态建设,将“推窗见绿、步行入园”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用持续积累的绿色资产,绘就幸福底色。(记者 宋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