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郝琴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三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她的抽屉里,放着一个被称作“百宝箱”的木盒子,里面装满了学生的心意——手写的信、稚嫩的画,还有亲手制作的卡片。
“这里装着孩子们的心愿和故事,也记录着我和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是最珍贵的礼物。”郝琴笑着说。在她心中,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培育的不只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更是一项庞大的‘灵魂工程’。这份独特的价值,正是基础教育的魅力所在,也给了我们教师长久前行的力量。” 而这份理念,恰好与康巴什区第三小学 “立业向美,久久芬芳”的教风深深契合。

毕业多年的学生遇到了困惑,还愿意回到母校找过去的班主任敞开心扉畅聊;休产假时收到学生的视频,充满了对老师的思念和不舍;在课堂上、生活中,悄悄为学生种下善良与温暖的种子,看到他们在人生路上一步步成长……对郝琴来说,这些藏在时光里的细碎感动,是她多年来默默付出最珍贵的回馈。
从教以来,郝琴始终把爱和美好融进教学中。秉持“技术赋能、学生为本”理念,将AR技术、数字人互动和智能体即时评价融入课堂,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开发国学特色课程,带领学生诵读600多首经典诗词古文,涵盖《诗经》《离骚》《桃花源记》等名篇。学生刚入学时,她坚持每天中午花两小时上门家访,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为了帮学生学好识字,她常常裁剪、粘贴识字卡片到凌晨;看到住宿生需要照顾,她会主动帮孩子洗脸、剪指甲、清洗衣物。她还坚持为每个学生写成长日记,累计字数已超18万字。

这份默默的付出终有回响,德育案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被中央电化教育馆评选为全国中小学德育视频课程示范作品,成为她教育路上又一份“爱的见证”。
郝琴老师的教育实践,是康巴什“美好教育样态”的生动样本。今年3月,康巴什区“美好教育样态”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康巴什区的创新实践,本质上是对国家政策的精准回应。教育部提出“教联体”建设目标,旨在打破教育孤岛,形成育人合力。康巴什区以“美好学校、美好家庭、美好社区”三维协同为框架,构建起“环境浸润、人文涵养、课程联动、机制保障”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在康巴什,对教师的关怀与引导从未停歇。当地通过开展“最美康老师”“校园之星”等评选活动,为教师搭建起展示风采、传递正能量的平台,也由此构建起以激励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让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教师美好形象“康十条”》等文件的出台,更将抽象的师德规范转化为清晰可践行的具体行为准则,让“立业向美”的教风在制度保障下落地生根。(潘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