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吉日木图:从鄂尔多斯看美丽中国-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7 14:41:10
来源:新华网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吉日木图:从鄂尔多斯看美丽中国

字体:

  9月17日,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吉日木图围绕“从鄂尔多斯看美丽中国”主题,介绍鄂尔多斯防沙治沙的绿色实践。

  吉日木图说,作为中国防沙治沙最前沿,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把实施“三北”工程作为事关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立足“三北”攻坚任务占全国任务量56%的实际,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

  他从坚持系统治理、强化科学治理、深化协同治理三个方面介绍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成果:

  坚持系统治理,构建荒漠化综合防治新格局。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动全域统筹、多要素协同治理。“光伏治沙”打造“光伏长城”屏障。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建设400公里长“光伏长城”治沙带,总装机1亿千瓦,目前已建成1002万千瓦,可节约标准煤440万吨,减少碳排放量约1600万吨,累计治沙80万亩。“以路治沙”绘就沙漠植绿脉络。搭建起“主线贯通、支线连通”的治沙路网,建成穿沙公路4000公里,带动治沙400余万亩。“工程治沙”架起生态防护体系。在库布其沙漠构建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在毛乌素沙地开展七道沙六道川治理等四大工程,2023年以来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累计治理超1300万亩,治理率已达40%和80%。在十大孔兑,通过“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种草披袍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进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率达到60%,年均入黄输沙量由2700万吨减少至400万吨。

  强化科学治理,创新荒漠化防治技术新体系。秉持“向科技要效率、向创新要效益”,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技术产业深度融合。设立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以傅伯杰院士团队为引领,围绕防沙治沙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林草科技应用转化率达到60%。培育生物质绿色甲醇、柠条饲草加工等重点产业,年加工利用沙生植物超5万吨,总产值突破75亿元。制度机制逐步完善。在全国率先成立“三北”推进中心,出台《推进“三北”六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管创新九条措施》等支持政策,推广生态企业建管一体化和农牧民“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监测防控一体推进。在黑赖沟孔兑建成全国首个“三北”工程生态建设成效与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系统,实现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根据可能出现的沙尘、干旱等自然灾害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提高治沙工程抗风险能力,为生态治理监测提供了技术范式。

  深化协同治理,开辟多元参与共治新路径。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施治、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机制,凝聚全社会治沙合力。强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协同。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生态治理奖补机制,每年带动百万人次、百余家企业和公益组织投入治沙产业,带动5万人稳定就业。促进生态惠民与乡村振兴融合。推广“以工代赈”“公司+农户”订单模式,发展柠条饲料、种苗培育、林果种植等复合产业,带动农牧民人均每年增收3万元。推动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共赢。连续举办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与20多个国家建立技术合作,向非洲、中东等地区输出一系列智能治沙装备,助力全球荒漠化防治。(毛丫)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