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和县:激活“微空间”打造“增收园”-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7 10:22:26
来源:农民日报

内蒙古兴和县:激活“微空间”打造“增收园”

字体:

  “以前院子空着长草,现在一树果、一窝鸡就能换钱。”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张皋镇十二号村村民李军边喂鸡边算起账,“100只土鸡产的蛋,一年下来家里多挣1万多元。”今年以来,兴和县把房前屋后“巴掌大”的闲置地当成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通过政策奖补、技术下沉、产业融合,让“小庭院”变身“增收园”。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3万农户参与庭院经济,户均增收超4000元。

  “我们村离苏木山景区只有3公里,搞民宿最对路。”店子镇卢家营村第一书记罗鹏飞介绍,村里把30处闲置院落改造成“杏树民宿”,游客在树下摘果、在炕头吃饭,2025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而在二台子村,村党支部出台奖补办法“一户一策”,全村1850只土鸡、76头生猪、62头肉牛实现分片养殖,“养鸡村、养猪村”成了新名片。村民王喜莲笑称:“现在家里养着‘母鸡银行’,天天见钱。”

  “签了协议种果树,村里送苗还包回收,这好事谁不干?”店子镇喇嘛营村村民孙美云指着比成人还高的杏树算起账,“20棵杏树进入盛果期后,仅卖果一项每年可增收5000元。”今年3月,兴和县整合涉农资金1200万元,推出“庭院经济十大礼包”,涵盖种苗、疫苗、大棚等12类补贴,目前已兑现奖补资金340万元。

  在张皋镇七道沟村,180户农户家的李子、葡萄年产量达27万斤,但卖鲜果利润薄。村里顺势建起4座采摘大棚,引进葡萄酒家庭作坊,“采摘+餐饮+手作”一条龙,户均收入突破7000元。今年端午节期间,村民张秀花手工缝制的艾草香囊在当地庙会卖出3000个。“一个香囊能卖10元,坐在炕头就把钱挣了!”张秀花高兴地说。目前,兴和县已培育庭院加工点56个,开发香囊、腌菜、剪纸等20余种“微产品”,年产值超500万元。

  今年兴和县利用多种形式推动庭院经济发展,让农村的房前屋后从“闲置地”到“增收园”,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用绣花功夫激活乡村“微空间”。如今,瓜果飘香、畜禽兴旺的小庭院,正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聚宝盆”。(张瑞秀 祖爽)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