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大操大办婚礼既费钱又费力,还不如把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白音乌苏嘎查,新婚夫妇苏日娜和那日苏在嘎查“两委”的倡导下,决定举办一场简约而温馨的婚礼。没有天价彩礼的负担,不见流水席的铺张,既节省了开支,也收获了乡亲们的称赞。
这场“重情轻礼”的喜事,正是兴安盟以“移山之力”推动农村牧区移风易俗的生动注脚。
“办婚礼不要大操大办,宴席请客不要铺张浪费,切勿攀比。”这是突泉县宝石镇宝城村红白理事会与村民的约定。
在宝石镇,依托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一支支志愿先锋队活跃在田间地头,移风易俗相关要求被纳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破陋习,2300余份倡议承诺书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理念从纸上走进了生活里。党风政风牵着社风乡风一起转,比阔气、讲排场的歪风散了,乡亲们的干劲儿更足了。

兴安盟深谙塑形铸魂的辩证之道,巧用制度之力:先后制定《兴安盟乡村文化繁荣专项行动方案》《兴安盟深化乡风 共建和谐美丽新农村实施方案》《兴安盟“岭上育新风”移风易俗活动方案》,在以政策方案为工作“立梁架柱”的同时,更把“柔”的智慧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彩礼设限、宴席限桌、白事从简,条条倡导直击陈规要害,让移风易俗有了清晰的标尺和可量化的遵循。
2月14日,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婚姻登记处大厅内,刚刚领证的新人正甜蜜地手挽手,拿着结婚证自拍留念。“我们选择‘零彩礼’,是因为爱情不该被物质捆绑。今天参加集体颁证,既有仪式感,又减轻了家庭负担。我们愿意用实际行动为文明代言、为幸福代言。”新人白雪辉说。
自婚俗改革开展以来,科右中旗创新的“局长办证”模式格外暖心——民政局负责人以一线工作人员身份,零距离、全流程为新人提供专业服务,同时为新人颁发“零彩礼”证书并送上真挚的祝福。简洁而庄重的仪式让婚姻的神圣感油然而生,文明婚俗的种子也悄悄落进每个家庭。

兴安盟聚焦移风易俗最突出的问题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以“岭上育新风”移风易俗活动为引领,鼓励基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推进移风易俗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融入”转变。
在科尔沁右翼前旗居力很镇红峰村,每家每户大门口都有一个显眼的二维码,这是村里为216户村民分别设置的专属二维码。村民扫码就能查看村规民约和积分细则,随时掌握自家积分情况。
红峰村以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内容为评比标准,将评比结果在村级公开榜中公示,上了“红榜”的村民即可获得积分奖励。村民可凭借积分换取心仪的商品,也能通过善行义举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帮助了别人还能得到积分奖励,何乐而不为呢!”村民赵丹丹说。
文明风尚,既要靠引领,更需善激励。在兴安盟,榜样力量如星火燎原——身边的好人走上讲台,用朴实话语讲述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故事,让崇德向善的种子悄然播撒邻里心田;无形的“德”化为可触的“得”——520余所“文明团结超市”如春风化雨,日常善举累积成文明积分,可换回实实在在的生活用品,文明新风吹进了灶台炕头,化作了乡亲们脸上真切的笑容。
在乌兰浩特市新城街道东白音嘎查,一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文艺排演正在火热进行。快板、情景剧等精彩节目以诙谐幽默、搞笑夸张的形式,揭示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社会现象的危害,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着文明新风。
“我们通过编排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新风正气送到千家万户,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尚。”新城街道党工委委员姜亮说。

兴安盟以文化为桥,将文明深植人心。移风易俗的道理跳出刻板条文,化作炕头灶边的方言土语、融进悠扬婉转的草原牧歌,文化成了传播新风的鲜活纽带。树荫下,“家门口唠嗑队”把家风美德聊成家常;“家风家教话传承”活动里,邻里善行被娓娓道来;线上线下的好作品,让新观念钻进了百姓心里。更妙的是,百姓成了文明主角:“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广场舞大赛成了乡亲们展现新风的秀场,孝心故事成小品、节俭美德变快板、邻里互助化舞蹈……大家在创作里悟透道理,在欢笑中达成共鸣。文明顺着文化的脉络,悄悄融进了日子的肌理中。(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