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让非遗从“老手艺”到“新名片”-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22 15:12:11
来源:光明日报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让非遗从“老手艺”到“新名片”

字体:

  当晨曦漫过青砖黛瓦,掐丝珐琅的金黄纹路在光影中浮动,皮雕作品里的奔腾骏马似随晨风驶向远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鲜活姿态,诉说着岁月深处的故事。如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通过“传承人守艺创新”“非遗+产业赋能”等路径,交出了一份让非遗从“老手艺”蜕变为“新名片”的亮眼答卷。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与突破。在集宁区,多位非遗传承人以家族技艺为根基,融入现代设计,让古老手艺贴合当代生活。

  66岁的安卫,是非遗绳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技艺源自家族三代传承。第一代传人、她的姥姥康秀芬(1910年生于手工艺世家),擅长用柳条、麻绳制作收纳筐、采摘篮,“编的篮子装20斤土豆都不变形”;第二代传人、母亲巩玉香则创新使用彩色棉线,在篮子上编织牡丹、菊花等图案,产品赶集时总是最先售罄。

  退休后,安卫参加多地非遗工坊系统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与传承能力,其作品既保留传统质朴感,又融入现代设计巧思——如一款八角形糖盒,每个角都镶嵌着红色棉线编织的小花,兼具实用与美观。“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安卫感慨,“绳‘命’不止,艺术不息,我愿做坚韧的线,把传统与未来紧紧相连。”

  非遗+产业:从“绣品变商品”,以产业链促富民。非遗要“活”,更要“火”,离不开产业赋能。集宁区以“非遗+产业”模式,推动非遗从“手作”走向“市场”,更打造出一条富民产业链。

  宋秀荣的转型,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从被察哈尔宫廷服饰之美吸引的打工人,到乌兰察布龍典祥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她始终坚信:“非遗传承不仅要‘守旧’,更要‘创新’;做好非遗,不仅需要热爱,更需要扛好责任。”

  2014年,宋秀荣创立蒙古族服饰品牌,带领绣娘们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潮流结合,让“非遗”产生产业增加值。同时,她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通过开展民族服饰制作、刺绣等技能培训,帮助残障人士掌握一技之长。

  如今集宁区进一步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组织开展非遗购物节等活动,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美食”“非遗+文创”等融合点,推进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非遗融入生产生活的良好态势,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记者 高平 王潇 通讯员 张舒君)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