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答疑解惑(央广网发 刘清羽 摄)
企业办事也有“真金白银”的实惠。从“自费刻章”到“政府全包”,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为新注册企业免刻章费,身份证、营业执照等证件还能免费邮寄。今年1-8月,仅免费邮寄就完成9800余件,15万元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在“红石榴”暖心驿站,各族企业负责人从“不敢信”到“真心赞”,政务服务的惠企温度直抵人心。
9月26日,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的“石榴花开看青城”媒体采访活动首站走进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揭开治理效能提升的密码:推进民族事务法治化,前置审核15份行政规范性文件;深化改革让企业开办全流程网办,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精简近70%,跻身全国行政审批最少城市。每一项举措都在织密便民网,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城常开常艳。
市民在呼和浩特长城博物馆展区参观(央广网发 刘清羽 摄)
在呼和浩特长城博物馆“呼和浩特长城篇”展区,这里展示着呼和浩特7个旗县区发现的五朝长城,它们与黄河相拥,见证着不同民族文化在河套平原东部的交汇融合。“以前只知道秦长城,没想到呼和浩特还有这么多朝代的长城!”参观者王先生感慨,这些长城遗址就像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历史。
“保护长城,不只是保护一座建筑,更是保护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未来这里将继续推动长城文化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让更多人走进长城、了解长城,从千年历史中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文体活动室内,一场乒乓球友谊赛正在热烈进行(央广网发 刘清羽 摄)
在新城区新悦社区,方寸天地间,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成立于2023年8月的新悦社区,虽“年轻”却充满活力:0.36平方公里的辖区里,8个高层小区住着4941户、8320人,60岁以下居民占比达91%,还有1所小学、3所幼儿园,是典型的“青年置业+教育驱动”社区。更特别的是,这里聚居着汉、满、蒙古、达斡尔等9个民族居民,互嵌式的居住环境,让“邻里互助”成了跨民族的日常。
社区党委的103名党员,是民族团结的“领头雁”。3个党支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治理,从组织民族文化联谊会,到协调不同民族居民需求,党员带头搭起“连心桥”,让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中,慢慢从“陌生邻居”变成“亲如一家”的家人,绘就了青年社区独有的民族团结新图景。
从1954年到2025年,呼和浩特公交走过71年;从简陋巴士到智能车队,变化的是车辆与线路,不变的是服务各族群众的初心。如今,这份初心在青城公交社里,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民族团结风景。
青城公交社已成为首府新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央广网发 刘清羽 摄)
9月26日,媒体采访团走进青城公交社。这座展陈面积超2000平方米的展馆,用“人、车、线、票、站、事”六个维度,讲透公交与民族团结的故事。 最动人的当属西展厅的56路“团结奋进号”主题车厢。红石榴图案贴满车身,二十四节气民俗图文铺满内壁,乘客坐下就能感受“各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自对外开放以来,青城公交社已成为首府新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百余个参观团体、日均百余人的流量,让“人民公交为人民”的理念与民族团结精神深度融合,让每一次展馆打卡,都成为一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同。
呼和浩特博物院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呼和浩特博物院为全力打造彰显时代风貌、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馆之城”持续助力。是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场所,更是解读呼和浩特地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讲好北疆故事的重要前沿阵地。近年来,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通过一系列特色展览与社会教育活动,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回民区环河街街道,阿吉拉沁社区这片0.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着多个民族的居民。自2021年获评“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以来,社区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为目标,从党建、协商、文化三措发力,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与基层善治相融共促的特色之路。
社区党委以“党建+民族团结”为核心,激活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力量,更联动37家共建单位组建“大党委”,形成治理合力。针对“老年人口多、陪读家庭多、未成年人多”的特点,社区推出“内生型互助养老”服务,还联合建成内蒙古首家“社区少年宫”,让各族孩子在家门口享优质课程。截至目前,“大党委”已开展活动130余次,解决民生实事70余件,4000余名群众受益,法治宣传、民族团结等特色服务深入人心。
居民们正以一场文艺活动传递民族团结的暖意(央广网发 刘清羽 摄)
“铁三角”服务模式是社区解民忧的关键:1名社区工作者+1名网格员+1名楼栋长,再加上“楼栋议事会”“民生留言板”等平台,各族群众的诉求有了直达渠道。针对就业难题,社区依托三级就业体系,开展计算机办公、养老护理、西点烘焙等培训23场,覆盖1000余人,让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各族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学技能、找工作,用“精准服务”拉近距离。
“石榴花开在青城”文艺汇演、“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未成年人“红领巾”讲解……社区以文化为纽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各族居民在舞台上共唱一首歌,在活动中同做手工,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更深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如今的阿吉拉沁社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正以同心聚力的姿态,谱写着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从政务大厅里“90天变7天”的办事效率提升,到“红石榴”驿站里企业负责人的真心点赞;从长城博物馆里串联起多民族历史的城墙遗址,到公交社里红石榴主题车厢的温馨氛围;从新悦社区里各族青年邻里互助的日常,到阿吉拉沁社区里“大党委”解民忧、“铁三角”暖人心的治理实践……在呼和浩特,民族团结融入政务服务、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
未来,呼和浩特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政务更有温度、文化更有深度、治理更有力度,让各民族群众在这片热土上携手同行,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艳,共同书写青城和谐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刘欣荣)